編按:很榮幸,本刊取得李敏勇先生的授權,在未來每期,以「一個台灣詩人 心的秘密」詩的專欄陸續刊登這一位異議份子,社會觀察家詩人的作品。本刊期待透過敏勇先生的詩,讓我們的讀者,在充滿政治語彙的氛圍中。穿越詩人的內心,開啟另一個觀察台灣社會的視野。
君的遺物
李敏勇
遺物
從戰地寄來的君的手絹
休戰旗一般的君的手絹
使我的淚痕不斷擴大的君的手絹
以彈片的銳利穿戳我心的版圖
從戰地寄來的君的手絹
判決者一般的君的手絹
將我的青春闊始腐蝕的君的手絹
以山崩的轟勢埋葬我
慘白了的
君的遺物
…
…
我陷落的乳房的
封條 (一九六九)
一九六九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這本書收錄了我的詩和散文,書名《雲的語言》(林自出版),取其中一首詩的同名。雲的語言,取雲飄浮,成為雨滴落下,又從大地蒸發為雲。多樣的面貌,漂泊的情境,是我青春期的浪漫情懷。
青春期的浪漫情懷,一種稱之為青春期過敏性的煩惱。在早生的愛情裡,不安定的心緒常常帶來困擾,投射在詩的行句裡,一些強說愁的語字就這麼流露出來。
出版了《雲的語言》前後,在《笠》的陣營活動,認識了一些跨越語言一代的台灣詩人,歷史意識,現實意識和社會意識才進入我的腦海。一九二O年代出生的詹冰、陳千武、林亨泰、錦連、羅浪……他們從日本語而通行漢字中文的詩歷程,讓我戚知到詩作為藝術的意義。在一九六O年代末期普遍魅惑於現代主義——其實,並非真正現代主義,而是近於現實脫離的文字拜物情狀。意義的追尋連帶在詩與藝術、社會的關懷,讓我能夠真摯地思考詩之為詩的課題。
(遺物)讓我感覺自己真正走上詩人之路,讓我感覺自己寫出真正的詩。那正是雲的語言》出版的那一年,我仍然記得,在林白出版社的「河馬文庫」系列;七等生的《僵局》、葉石濤的《羅桑榮和十個女人》、鍾肇政的《江山萬里》,並列在其中。
以一位末亡人的言說:在戰地陣亡的夫君遺物裡,一條手絹,成為擦拭眼淚都無法擦乾的物件,而且成為象徽腐蝕青春的物件。白色的手絹像封條一樣,查封年輕未亡人的乳房。
詩的行句裡,我並不是我。這與我練習曲時期描違自己的心境的詩,是不一樣的。作為發言者的我,其實是代言人,描違的也不再只是自我的心境。
在一九六九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雲的語言》之時,我真正感覺自己走上詩人之路。〈遺物〉標示著一個新的出發。從而,我在那戒嚴的時代,以反戰去解構國策裡的戰鬥性教條,嘗試走出自己作為詩人的路程。(原載圓神文叢—李敏勇著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