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燔柴與燒香

燔柴與燒香

楊上民

《爾雅.釋天》云:「祭天曰燔柴」;《禮記.祭法》云:「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疏:「燔柴謂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帛及牲,置柴上燒之,使氣達於天也」。以柴上置玉帛及牛羊等燒之,取其所焚之火,烟氣升天,以薰天神也,此燔柴祭天之由來,但這燔柴與燒香有別。

按南懷瑾講述之《禪與道概論》「上古傳統文化與周代的道家」記載:「由伏羲畫卦,經神農、黃帝而到堯、舜以後,大禹是中國上古建國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非常遺憾,也非常不幸的,在民國初年以後有些學者無形中受了外國人有意造成侮辱中國歷史文化的觀念,否認堯舜禹的史蹟,認為堯舜並無其人其事;堯是香爐的象徵、舜是蠟燭臺、禹是一個大爬蟲。殊不知中國人的點香用香爐,點燭用蠟燭臺,那是漢、魏以後,隨佛教傳入傳入印度習慣的轉變。三代以上,香爐與蠟燭臺,根本沒有發明。我們所看到的香爐與蠟燭臺的形式,都是唐、宋以後的形態,甚至還要遲一點,怎麼可以把堯、舜、禹三個字的形象,硬拉下到千年以後,比做宗教儀式用的工具呢」。

據《道教要義問答大全》記載:「古人拜神不用燒香,故無上香儀式
」。而焚香之制,始於漢時。考《禮記.郊特牲》云:「周人尚臭,蕭合黍稷,臭揚達於牆屋,故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又洞天清錄香爐篇記載:「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

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毬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宫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如今「行天宮」捨棄香爐以達到禁止燒香之目的,其行為或有違反「祭天燔柴」之原意,但為了環保設想,是足得鼓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