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佛啊票(巴樂票)

佛啊票(巴樂票)

楊上民

依據票據法規定,支票是「見票即付」的有價證券。不獲兌現的支票稱為「空頭支票」,黑社會稱「空頭支票」為「佛啊票」,寓意佛教「四大皆空」。又古代命相師為人算命時之論斷,遇有出家人自眼前經過,其結論都以「空亡」作結論。這是由於佛教主張「空」,又是由於出家人都是剃髮成光頭的關係。與黏結斂合之物曰巴,乾而黏者如鍋巴,濕而黏者如泥巴,「巴樂」屬於黏結斂合之水果,不會是空頭水果。「巴樂票」之說是「佛啊票」之音誤而來的。

「佛」的梵文是BuodhaBodhi,早期是以古河洛語,即現在的臺灣話譯音作「浮屠」,乃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說。後漢書記載襄楷上桓帝疏也引用「浮屠」而謂︰「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之後佛教認為「屠」字有屠殺之意味,就把「屠」改為「圖」,乃變成「浮圖」,用臺灣話讀仍不失梵文的原音,但漢以後的語言偏重燕京語音,用燕京語音讀「浮圖」就失去梵文的原音,於是改為「勃馱」,魏晉以後陸續出現「勃陀」、「沒馱」、「毋陀」、「毋馱」、「佛馱」,仍不符梵文的原音,到唐朝時出現了「菩提」才較接近梵文的原音,遂有「佛陀」之稱謂,但佛教又不甘心的將「菩提」與「佛陀」分層次的區分。

總而言之,「浮屠」也罷,「佛陀」也罷,祇有用臺灣話的語音才不失梵文的原音,而單一個「佛」字的臺灣話語音是「不」的音,臺灣人稱佛像的語音叫做「不公」,稱佛具店叫做「不啊店」,稱「空頭支票」叫做「佛啊票」,一般寫作「巴樂票」是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