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俗宗教之戀
蔡百銓
台灣四百年來政權更迭頻仍,新政權剷除舊政權的文化。歷史不斷重演,唯有民俗宗教綿延不絕,甚至度過日本皇民化運動摧殘。而在中國大陸,這些宗教信仰早被文化大革命摧殘殆盡,如今卻變成中國政府針對「迷信呆胞」的統戰工具。
最近二十多年來台灣意識蓬勃興起,一般都把民俗宗教當作台灣本土文化的代表,投入龐大資金與時間、精力。在這期間民俗宗教活動最熱烈,但是台灣經濟卻變得低迷不振。整體說來,諸神究竟保佑台灣多少?
庇護先民來台
如今有些人把這些宗教信仰說成迷信,這是忘恩負義。諸神陪伴著先民渡過烏水溝,保庇他們度過與原住民衝突、瘴癘與瘧疾、官府欺凌、族群械鬥、朝代鼎革等,可謂勞苦功高。例如228事件期間,民眾除了到廟裡祈福之外,究竟還能做些甚麼?
但是神明必須進化。例如耶和華原本是保護希伯萊人的戰神,後來變成保護全體人類的博愛上帝。神明隨著信徒進化而進化,神明未進化乃因信徒未進化。
尋根:閩人好鬼、淫祀無福
想要探討台灣民俗宗教的本質,必須話說源頭。先民在唐山時,原本就是迷信鬼神、淫祀無福的族裔。祭祀一些與本地毫無瓜葛的神明,也祭祀動植物與屍體。可悲的是,三、四百年來許多民眾仍然停留在民智未開狀態。一塊大石頭看來像烏龜,就興建龜王廟供奉。撈到河裡漂來的屍體,也建廟祈求保佑。
1920年代蔣渭水批判民俗宗教,主張「打破妄從迷信,排除守舊陋習」。且聽聽那時候日本人如何批評民俗宗教信仰的。1901年伊能嘉矩評道:「台灣島人是由中國以迷信著稱的漳泉地方移民而來。在重洋隔波之海島開化進度緩慢,因而加深迷信之界限。」1938年宮崎直勝評道:「台灣人寺廟信仰的水準低度迷信,淫祀、邪教難以區分,從而阻礙台灣文化的發展。寺廟信仰明顯系利已信仰,無法產生舍小我而就大義的國民思想與社會公共思想。」
媽祖崇拜與海洋文化
台灣只是個海島國家,卻自詡為海洋國家、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開放的、探險的;大陸文化則是封閉的、保守的。媽祖原是海神,來台灣卻變成陸神。台灣既然以海洋文化自詡,就應該加強海上活動,重振媽祖的海神性格。
媽祖遶境,不妨邀請「綠色和平組織」製作希望號與彩虹勇士號模型船艦同行,接軌國際海洋生態與海洋生物保護運動。重擬媽祖崇拜的教義,接軌女權與人權,媽祖也可以行走全世界與進入聯合國開會,就像脫胎於日本佛教日蓮宗的創價學會那樣。
四個現代化
在傳統裡求進步,在進步裡保傳統。台灣進步寺廟不燒紙錢,環保減碳。行天宮更進一步,撤除供桌,而且除了神職人員在神殿燒香之外,禁止信徒燒香。但是行天宮撤除天公爐卻值得商榷。天公爐不只是一具香爐,也代表著最高神祈玉皇大帝/天公。天公爐是台灣廟宇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就像十字架代表著基督教信仰與教堂。
台灣已經脫離農業舊社會,邁向人權與民主新時代。各行各業都能自我調適,民俗宗教也應該反映時代變遷,例如推行四個現代化:(一)人權化:把人權理念注入宗教信仰,讓神權與人權相輔相成。例如不燒紙錢屬於人權項目裡的環保權;(二)全球化:擴大供奉外國神祈,營造廟宇成為世界宗教的萬神殿;(三)知識化:化廟宇為社區大學,成為傳播知識的殿堂;(四)觀光化:迎接外國遊客的挑戰與自我提升。
兔兒神與林爽文
台灣走入國際社會,必須用盡每種手段。新北市永和區威明堂供奉兔兒神,這是全世界唯一保庇同志的神明。台灣同志到國外參加驕傲遊行,或可扛著這個神明與三太子同行,必然成為國際媒體鎂光燈的焦點。
滿清時代台灣發生三大起義。領導人朱一貴與戴潮春已有廟宇供奉,唯有林爽文向隅。我們或可在現有適當廟宇裡,為林爽文與其手下林小文與莊大田塑造神像供奉,讓信徒溫習台灣史。
個人尋根工作
研究民俗宗教,就我來言,可以說是ㄧ種尋根工作。高中時代以為歐美國家富強的奧秘就在於信仰基督教,而民俗宗教屬於迷信與落後。這使我疏離父母與台灣社會習俗。而我長期埋頭研究外國文化,對於台灣社會與價值觀反而非常陌生。研究民俗宗教給我立足台灣之感。
我從研究世界宗教的宏觀視野,聚焦於台灣民俗宗教。這種研究途徑與一般專業教授大異其趣。我曾在學校開授「世界宗教」四次,介紹二、三十種宗教,對於台灣民俗宗教一語帶過。數年前我才抱著贖罪心理,回頭研究台灣民俗宗教。下述兩本拙著是根據以前授課講義修潤成書的,等待中獎後再來自費出版:《廟簷下的沉思:台灣民俗宗教回顧‧現況‧前瞻》與《伊斯蘭教:從亞伯拉罕與摩西、耶穌談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