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從教改失敗檢討台灣文化缺失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從教改失敗檢討台灣文化缺失

蔡百銓

甚麼樣子的文化,產生甚麼樣子的政治,誕育甚麼樣子的國家,這是天經地義的。探討政治得失,從文化切入,不失為一種適當途徑。

憲法與教育是國家兩大基石。憲法涉及國家當前全盤規劃,教育涉及國家未來百年大計。但是台灣修憲七次前後十四年(1991-2005)中研院胡佛院士評謂「修憲等於毀憲」;李遠哲主持教改前後十四年(1994-2008)如今教育部卻忙著重振技職教育、擬定大學退場機制。後者反映的現象可以稱為「補破網文化」:先把漁網打破,再來補救。

變調的教改

說來可能無人相信,教改議題其實是我挑起的。1994年初我在中國時報發表數篇短文,主張師法歐洲中學教育體制,強調職業(技職)教育。遺憾,拙文都未保存底稿。接著,四月十日李遠哲院士等人成立410教改聯盟」,提出四大訴求。第二項訴求主張「廣設高中、大學」,理念剛好與我背道而馳。尤其是當時的高中教育仍是黨化教育,故廖中山教授評論高中教科書說「歷史是神話,地理是歷史」。教材不先改,廣設高中豈非變成推廣黨化教育?

結果,李遠哲勝利了,台灣失敗了。更可笑的是,我強調技職教育在先,馬政府重振技職教育在後,卻有綠營朋友痛罵我支持馬政府。如果我在這個議題上反對馬政府,我豈不是在反對我自己?

歐洲強調技職教育

我在前述發表的文章指出,柏拉圖把人類分為金、銀、鐵三種材質。歐洲教育制度反映這種分類,把初中畢業生依其性向編入三種高中,英國稱之為文法學校、職業學校、現代學校。文法學校強調學術研究,篩選嚴格,而後兩種屬於技職學校,以訓練學生畢業後就業為目的。這種分類與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不謀而合。

如今歐洲聯盟廿八國統一教育制度。高中分為兩種,法國稱之為普通高中 (lycées)與職業高中 (lycées professionnels)而馬政府準備實施12年國教,台灣高中將分為四種: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綜合高中、體育高中。

歐洲高中制度不是僵硬的。普通高中如果發現學生不適合學術研究,就會輔導他們轉讀職業高中,而職業高中如果發現學生比較適合從事學術研究,也會輔導他們轉讀普通高中。       

其實學生就讀普通或技職高中,主要是根據他的性向,不是根據無從判斷的金質、銀質與鐵質的區別。有的人天性比較適合學術研究,這不代表他的智慧必然更高,更不代表他對於社會的貢獻必然更多。

性向分校

中學應該常態分班,還是能力分班?這個問題在台灣一直爭論不休。如果實施性向分校」,讓喜歡讀書的學生就讀普通高中,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就讀技職高中,就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我在2007/08/17自由時報發表「重視技職教育」說道:台灣廣設高中,儘量把學生塞到普通高中。如果普通高中實施『能力分班,不喜歡讀書的學生會被編入放牛班,自暴自棄。如果實施常態分班,這些學生喜歡吵鬧,連累喜歡讀書的同學。學生不喜歡讀書,本來就應該就讀技職高中。逼迫他們就讀普通高中,違背人性,反而害死他們、連累別人。

違背人權宣言,暴露四大問題

歧視技職教育,違背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強調技職教育的立場。我在拙著《邁向人權國家》(前衛2007) 第六講裡的教改失敗,反省台灣文化」指出

《世界人權宣言》第廿六條規定:「人人有權接受教育。技術與職業
教育應該普遍設置」。然而過去十多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廣設中學、
廣設大學」,普遍打壓高職與專科教育。

接著,我指出教改這場「教育浩劫」暴露台灣文化四大問題:

(甲)台灣人民具有權威人格,盲目崇拜博士萬能,不敢質疑,同時逃
避自己的監督責任;(乙)階級意識濃厚,歧視技職教育,迷信「萬般
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丙)部份博士知識領域狹窄,缺乏宏觀視野,
搞教育卻不懂得兼顧產業升級之需要,應該正名為專士;(丁)士大夫
無恥:不肯好好研究教育,竟敢主持教育改革,戕害年輕世代

權威人格,崇拜博士

第一個問題是「台灣人民具有權威人格,盲目崇拜博士萬能,不敢質疑,同時逃避自己的監督責任。我不是反對博士,而是反對盲目崇拜博士。有些人震於博士與諾貝爾獎頭銜而不敢懷疑。這就是典型的權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絕對臣服在自己認定的權威之前。南方朔感嘆:「台灣人重文憑,但卻又不讀書」。台灣人不讀書,希望博士替自己讀書,因而盲目崇拜博士。

台灣人缺乏批判勇氣,才會使得問題變成沉痾。邱吉爾說,「在所有美德中勇氣最重要,它是實踐其他美德的動力來源。在馬政府重振技職教育之前,幾乎無人膽敢批評教改。有些教育專家內心反對李遠哲教改,卻明哲保身而噤不敢言,寧可讓台灣受創。綠營不是擁有研究未來學的博士/教授嗎,究竟是沒看出台灣少子化趨勢還是不敢發言?

社會階級觀念濃厚

第二個問題是台灣社會「階級意識濃厚,歧視技職教育,迷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台灣雖然邁向民主政治,其實仍是個階級意識濃厚的社會。綠營厭惡中華文化。但是我多年觀察發現,有些人其實是把中華文化缺點發揚光大,優點卻學不來。在李遠哲等人眼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正是最典型的中國科舉制度產生的觀念。宋真宗《勸學篇》鼓勵老百姓好好讀書, 不要造反。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他們心目中,就讀技職學校與專科沒有出息,讀書人()才是人上人。但是看看孔子多麼謙虛。樊遲向他請教農業與園藝,孔子竟說「吾不如老農、老圃」。

其實職業不分貴賤,敬業精神才是區別貴賤的唯一標準。廚師做出營養美味的食物、清道夫把街道掃得乾乾淨淨、博士/教授提出高明見解,高貴且令人尊敬。如果博士/教授鬼混一輩子卻連教科書都編寫不出,或者在盲目崇拜博士/教授的社會裡招搖撞騙,低賤且令人不齒。

竹竿型博士/教授,狂妄自大

第三個問題「部份博士知識領域狹窄,缺乏宏觀視野應該正名為專士」。「博士」這個名詞是他們自己翻譯的。胡適之先生說:「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先進國家的大學強調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底盤「博大」,學術造詣才能「高」聳入雲。連美國西點軍校前兩年都不分系,學生都讀通識教育,包括物理、哲學、英詩等。[1] 他們培育的博士就像是一座座小金字塔。

敝國博士不論本土或是留洋博士,原本就缺乏博大的通識教育基礎,從事以管窺天、以蟸測海的瞎子摸象式研究,學術造詣就像是一根根細長竹竿。這是教育制度使然,不該責怪學生。敝國大專院校近年來才有通識教育,而且只要求八個學分。有些博士懂得自我充實,彌補大學教育先天之不足,而有的博士則一輩子蹲在半尺見方的茅坑裡,跨出那座茅坑就如同文盲,卻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士大夫無恥

第四個問題是「士大夫無恥:不肯好好研究教育,竟敢主持教育改革,戕害年輕世代。化學博士當然可以主持教育改革,但是必須好好研究教育。先改革自己,再來改革教育,以免禍國殃民。

不只如此,總統月薪也只不過47萬元。這位博士竟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自居,提高自己的月退俸為50萬元。而他擔任九二一地震某募款賑災基金的主委,可否公告賬目,以杜社會各界悠悠之口?


明代繪畫中的殿試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