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身價241億猶不忘為台灣貧富分配不均操心

身價241億猶不忘為台灣貧富分配不均操心

沈建德

昨天的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持股資產241億元。當林全談「創新」、「分配」時,被他打臉,說政策矛盾,「創新」是带來「分配」不均的罪魁禍首。

蔡英文昨天立即回應,說「創新」是要扭轉過去側重於降低成本、追求效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成長模式。這是對的,但她對分配問題沒給答案,因為張忠謀一人的財富抵得上上萬人。

「創新」是台灣該走的路。大約50年前的1965年,吾師伊戈 . 安索夫提出「企業策略」、「共線」(Common Thread]、「綜效」(Synergy)「安氏經營矩陣」等,業界及企管學生耳熟能詳。

幾年後杜拉克出版「不連續的時代」,指出發明創新將改變社會。1983年安索夫的「策略管理植根」落實面臨「不連續的時代」企業的經營管理。

何謂「不連續」?無前例可循也。例如真空管被電晶體取代,再被積體電路取代,都是技術的不連續。若未跟上,公司只有關門。

這種不連續改變 discontinuous change 的創新所需時間較長,其成果一任或兩任總统可能都還看不到。

等到產品成功,股東收入足以影響分配,已是1020年後的事。蔡英文若是談這種「創新」,會不會像馬英九的黄金十年?

另一種「創新」叫做 incremental change,所需技術上的改變是漸進而非不連續,故所需時間較短,短期内可能影響分配。

却也因此較易被競争者跟上,最後還是落得要降低成本、追求效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

「創新」是一條路,走下去就對了。但若要成為政策,有必要先定義清楚,以免業界誤解。

圖:安索夫和他的簽名(來源:私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