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去蔣解殖?去儒解殖!



去蔣解殖?去儒解殖!

台灣民主人權平台 沈芃岳

生為人類歷史中最獨特的殖民地,臺灣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洗禮,荷蘭、中國、日本。其中對這個世代的臺灣人而言,荷蘭、日本的影響漸行漸遠。事實上影響臺灣最大的,乃是課本中滿滿的「四書五經」章句。

因此臺灣人如果想重新以自己的雙腳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對於中國,也就是整個儒家文化的入侵史,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唯有徹底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才有反思、反擊的可能。

遺憾的是,在現在的臺灣社會,儒家思想依舊是一種主流。若有人提出一些批判,往往要被貼上大逆不道的標籤。比較聰明的學者,如黃仁宇在寫作《萬曆十五年》時,落筆也必須小心翼翼,批判的力道不能太大,否則就要為反對的聲浪所吞沒。

指責的方向大致上不外乎:孔孟優良文化是受到統治者的利用、儒家從未在整個文化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傳統制度乃「外儒內法」、儒家也有「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這樣的說法並不是全盤皆非,但在邏輯推理上其實有相當嚴重的缺失。因此本文在此提供一些線索讓讀者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討論文化思想的時候必須認知到一個問題:是先有自然先天環境,還是先有人文思想的薈萃?

答案非常明顯。人文思想的薈萃永遠受到先天自然環境影響,因為文化正是為了解決現實環境而誕生,孔子、孟子以致整個儒家也不免於此。

中國人習慣大一統、習慣定於一尊,其中的原因,和黃河流域的自然現象有很大的關係。

商代以前出土的城牆往往都是圓形,且具有緩坡。這樣的設計對於防範敵人來說毫無作用,豈有禦敵城牆還設計緩坡讓敵人方便攀爬的道理?

由此可知這樣的設計是一種「堤防」的概念,可以有效地防止黃河流域的氾濫。

而黃河流域的氾濫動則牽動數省以上的面積,要想做出一套有效的防堵計畫絕不是一兩個部落能夠獨力應對。這往往需要大量且集中的物資管理,所以中國為了解決水患的問題,很早就有「大政府」的產生。

要想維持一個大政府,「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先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這種「服從」精神是很重要的。所以儒家重視階級、重視服從,從根本上去提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樣的概念,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生而平等」的價值。

這樣的思想是統治者樂見且可以利用,因為這等於是奴役人民精神的枷鎖──如果你從根本上覺得自己應該被統治,你如何會有抵抗的意識?

一個思想體系如果在根本上有了缺失,往往需要其他外來思想的衝擊。儒家文化體系最可怕的弱點,就在於因為習於大政府的統治,所以中國人連在文化思想上也喜歡「定於一尊」。

可惜的是,思想需要接受批判才能進步,看看近代西方哲學史,從邊沁重視價值的《功利主義》,到康德注重動機的《純粹理性批判》,再到羅爾斯以無知之幕為出發點的《正義論》,再再充滿了蓬勃創新的生機。

而在中國的思想發展史當中,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其他流派的思想逐漸式微,接著就只剩下對儒家的盲目推崇,以及儒家對其他學說的批判,卻看不到最重要的──儒家對自我的批判。

批判則有賴所謂「邏輯」,而邏輯,並不只有在推理過程的時候需要運用。在推理過程之前,所設定的「前提」也是要經過邏輯的檢視,否則即便推理符合邏輯,也會因為前提的設定錯誤,而導致結果的錯誤。

為什麼儒家在中國推行了上千年,海瑞在判疑案的時候還是會有:「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這種封建思想?為什中國文化一直孕育不出一套成熟的民法體系?為什麼中國的刑法永遠停留在以暴制暴的應報主義?

這就是因為不管後代儒家如何批判,他們也不敢回過頭去批判他們思想的源頭──孔孟。

提出不同看法的,遠一點的如揚雄一講:「人之性也善惡渾。」就不被視為儒家正宗,被大肆攻擊。

近一點的,筆者有時提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個思想有很大的缺失,就會有不少儒家擁護者不先思考其中的利弊始末,就開始大肆撻伐。而事實上這種思想很容易被有心人用來作為逃避責任的藉口,因為它雖然符合人性的真實面,但卻缺少了道德的崇高性。而道德的位階如果不高於人性、法律,就很難鼓勵人去積極為善。君不見中國、臺灣,有多少人打算賺一筆之後移民至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

而中國文化號稱百家爭鳴,但個人十分懷疑:到底有多少人實際去研讀儒家以外的其他學說?又有多少支持「法家殘害中國思想」的人有看過《韓非子》?

支持「外儒內法」者似乎沒有認真去思考:既然法家如此好用,為何歷代執政者不獨尊「法術」,倡導全天下人一起來讀法家經典?統治者為何獨推「儒術」?為何統治者不害怕,甚至規定全國人民去研讀《四書五經》?

事實上執政者當然不會推崇法家,因為讀了法家的東西,人民就會明白統治的手段,開始洞悉人性,並且學到了推動實際事務的方法,就此有了判斷統治者是否在誑騙社會的能力。若有不滿,也具備了推翻現有統治者的能力。

所以統治者要人民讀《四書五經》,因為其中縱使有些許「民本思想」,但也大量充斥著各種「溫良恭儉讓」。而溫良順從的人民,只會乞討統治者的憐憫。統治者只要偶施小惠,他們就會感激的痛哭流涕,直呼「明君」。

事實上,從整個中國史來看,也唯有到了明末那種民不聊生的生死關頭,人民才會主動革命推翻政府。

回頭看看臺灣的狀況。臺灣事實上與中國隔離許久。遺憾的是,近代統治臺灣的日本也移植了大量的漢文化。而國民黨政府來臺之後,則加深了漢文化的殖民,用「文化基本教材」來訓練大批順從的臣民。

所以現今臺灣,只去除蔣家神話對於解除殖民影響來說,只有表面上的作用。唯有深切理解自己其實深受極度排外的漢文化洗禮,就此才有辦法徹底去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上的精華,最後從根本上斬斷漢文化「崇拜威權」的劣根性。

如果有一天,臺灣人在見到有人去拆除孔廟的時候,心理面想的是:「喔,可惜了一個美麗的古蹟。」

而不是:「該死!大逆不道的狂徒!」。

那大概就是臺灣有機會向全世界宣告獨立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