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只迷信神明的庇佑

只迷信神明的庇佑     

李敏勇

信仰

從沒有過真正的信仰

只迷信
神明的庇佑
苦苦等待上天的賜福

任何犧牲
在他看來都是忌諱

初一十五燒金紙
點香要求施捨
嘴裡唸唸有辭

灰燼污染街道
線香彌漫老巷
混沌一片天     (一九八九)

  台灣從早期移入者的墾拓。在農業型態和鄉村社會經歷長時間的歷史,即使工業化,都市化,仍然保留相當程度的農鄉生活習慣。從前,聚落群居到處都有廟宇,現在的神壇也遍布存在。農業型態,鄉村社會,敬天畏神,人們在信仰神祇中求取庇佑,但也流於形式。

  看看台灣的都會景況,農曆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仍然處處可見在店鋪前或大樓裡擺上供桌燒香祭拜的場景。但細心觀察,其實是聊備一格,簡便的摺疊供桌、罐頭、零食、泡麵、餅乾、水果,並沒有禮儀的莊嚴形式。

  看看崇古禮的南韓,在祭祀時的形式和儀式,或看看脫古求新的日本,在神社擊掌行禮如儀的情景。台灣這個因為過去沒有自己國家的禮儀條件的國度,缺乏信仰的禮儀形貌。

  ----在這首詩,指的是台灣人自己。在特殊歷史構造裡,台灣人被不同的外來統治權力宰制,追求的是經濟的利潤而不是政治力量,也不是文化的創造。相信各式各樣的神祇,但信仰呢?
  大大小小的廟宇,香火鼎盛,信徒也不忘於供奉捐獻,所祈求保庇的也大多是個人、家族利益。希望賺更多錢、工作順利、考試通過,甚至從事不當行業也照樣膜拜,一樣有所期望。

  說只是敬畏天地,但卻又貽害天地,這樣的信徒也一樣迷信庇佑、等待賜福。善良得有些愚鈍,常常在統治權力的宰制下成為順民,乞求平安。詩人陳千武的一首詩〈平安〉,以統治者的口吻說:「雖然/我無信仰/但是/我喜歡妳信神/…….妳就/不再跟我吵鬧了」,對照副題:「我的愚民政策」,讓人感到悲哀,可以想像陳千武多麼渴望台灣人也有泰耶魯精神,盎克魯薩克遜精神,甚至大和魂一樣的台灣精神。而不只是祈求平安的心態。

  看看每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連都市的街道店面也一樣燒香拜拜,灰燼污染,線香滿溢,我就會想到信仰的問題,近現代文明的理性和感性,難道無法成為台灣的心性嗎?我們的信仰,只能停留在這樣的景況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