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臺灣與日本

臺灣與日本

楊上民

列子湯問篇之五仙島

《列子湯問篇》記載,湯問夏革,物有巨細乎?有脩短乎?有同異乎?夏革答說:「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无底之谷,其下無底(註一),名曰歸虛(註二),八紘九野之水,天漢流之,莫不注之而无增无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五山之根无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千,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仙聖播遷者巨億計」。

註一:无底之谷,其下無底,或可比做臺灣的「黑水溝」。
註二:名曰歸虛,或可比做臺灣人說的「落漈」。「臺灣通史」記載:「夫澎湖與臺灣密邇,巨浸隔之,黑流所經,風濤噴薄,瞬息萬狀,實維無底之谷,故名落漈」。!

日本之由來

《史記.秦始皇本記》「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僊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僊人……三十有七年(西元前210),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迹……請刻此石,光垂休銘,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註一)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註二),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註一:今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
註二:海西,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 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内陸腹地贯通。

《史記.秦始皇本記》「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僊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僊人。

由於徐市在尋找仙丹的過程中花費大量錢財,害怕面對秦始皇的雷霆之怒,故托辭稱蓬萊仙藥雖可能取得,卻總被大鮫魚阻擋,因此無法抵達仙人島,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裝備連弩對付鮫魚。 

因此秦始皇應允徐市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殺鮫魚。從琅琊向北直到榮成山(今山東省榮成市),都不曾遇見鮫魚,直到到達之罘(今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的時候,才射殺了一頭大魚。但徐市竟然從之罘消失,而到達蓬萊山,在蓬萊島看日出,以為日出於本島,故建立日本國。

《史記.秦始皇本記》所記徐市就是徐福。

臺灣之由來

《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秦始皇派徐市出海找尋仙島求仙人賜不死仙丹,久盼徐市不歸,便親自出海,由之罘遂並海西。就是山東半島的榮成沿岸,繞行至海峽的西岸,即臺灣海峽西岸,在彰化建立陜西村,陜西村有個「烏面將軍廟」,都是秦始皇遂並海西所留下的證明。

「烏面將軍廟」是秦始皇留給陜西村人民聚會的會場。陜西村原名陜西莊,村北墓地刻有陜西字樣之墓碑達數十座。村民下顎骨較寬,與陜西一帶人體之特徵相同,該村民眾演戲用胡琴之外形及拉法,與陜西秦腔所用之胡琴完全一致。所以,陜西村的村民,較早時是秦始皇帶來之遺民。

陜西村的「烏面將軍廟」,在國民黨執政彰化縣時,透過彰化縣政府文獻委員會,記載「烏面將軍廟」是鄭成功的部將馬信。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據臺,永曆十六年五月十三日馬信染病逝世,其在臺灣只不過活了一年多就死了,在地方上沒有貢獻,豈會受村民供奉祭祀,所以「烏面將軍」絕不會是馬信。

《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的「遂並海西」,是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内陸腹地貫通。因此證明,秦始皇有來過臺灣,只是當時沒有地名,是秦始皇引用《列子湯問篇》沉於大海的岱輿、與員嶠,併成為「岱員」之名。至漢朝以後,已遺「岱員」之字,僅存「岱員」之音。鄭成功佔據「岱員」,才以「岱員」之音,稱為「東番」。按「東番」與「岱員」之音相似。一直到清朝寫明朝的歷史,才在明史列傳中,將「岱員」音譯成「臺灣」。 

《臺灣通史》引用列子湯問篇曰:「徐福有來臺灣,今雖無可確證,而五百男女之散處日本、琉球者,後嗣不絕;然則,秦時男女,或有往來臺灣者,未可知也。或曰,澎湖則古之方壺,而臺灣為岱員,於音實似」。


臺灣為岱員,於音實似,是以燕京音(國語音)為準,若以古河洛音(臺灣音)則完全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