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中華民國」抄襲「大中華民主國」

「中華民國」抄襲「大中華民主國」

楊上民

光緒29(1903)8月,梁啟超在東京創辦《新小說》月刊,發表《新中國未來記》,設想新中國國號是「大中華民主國」。原來孫文的「中華民國」是抄襲梁啟超的「大中華民主國」而來。

袁世凱逼迫宣統帝退位

191211日,中華民國成立。2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發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臺灣目前的政治狀況如民初時期的翻版

1912827日,由共和建設討論會、中華共和促進會、國民協會、共和統一黨、共和俱進會、國民新政社等政團在北京合併成立中國民主黨。湯化龍任幹事長,馬良、陳昭常、謝遠涵等為幹事,後推梁啟超為領袖。

191324日,梁啟超又加入共和黨,成為民主、共和兩黨的幕後指揮,希望在國會選舉中,可以戰勝國民黨,進而組織內閣。選舉結果國民黨議席占壓大多數。梁得此消息後,「心力俱瘁」,後悔不該回國從政。宋教仁將出任內閣總理,但袁世凱不甘心讓國民黨主持內閣干涉他的獨裁統治。於是派人於320日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宋教仁。

現在的民主進步黨與民初時期的進步黨

1913529日,民主黨、共和黨與統一黨合併為進步黨,梁被選為理事。袁世凱為了利用進步黨人,於731日任命進步黨名譽理事熊希齡為國務總理。袁隨即提出自己的一份內閣名單,由他的親信掌握內政、外交、軍事、財政大權,只給進步黨以司法、教育、農工商三個閒職。而進步黨則要求組成由他們掌握要職的內閣。梁啟超甚至想要蔡鍔入閣掌軍事,企圖打破袁的限制,遭到袁的堅決反對。梁本人原想就任內閣總理或財政部長,而袁卻認為梁「僅能提筆作文,不能勝任國家重任」,只肯把梁放在無關大局的教育總長閒職上。梁堅辭不就,幾乎使內閣籌組破產。但是此時袁還必須利用進步黨為他效勞,只好作出局部的讓步。經過四十日的討價還價,熊希齡兼任財政總長,梁啟超任司法總長。梁啟超、湯化龍等進步黨人認為,雖未組成純粹的「政黨內閣」,但可在法制上多下功夫,發揮作用。由於進步黨人擔任總理,並占有財政,司法、教育、農工商四席,所以時人還是稱內閣為「進步黨內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