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魂的消逝與華獨——觀《生死為台灣》有感
施里芬
《生死為台灣》紀錄片敘述的是革命烈士詹益樺為台灣建國努力與壯烈犧牲的始末。今日,吾人於台師大參與《生死為台灣》的放映會,心情因此感到沉重。原因無他,因為我看到了這二十多年來,在台灣建國路途上的不進反退。
在鄭南榕出殯時,大多數為鄭南榕送行的人都以台語演說、歌唱、怒罵。而且,在當時出現的各種口號與標語,也多數都明確表達了台灣獨立建國的主張。
對比三一八及之後的各個運動,在現場時能聽到的多半是北京話,台語的傳承居然如此嚴重斷裂。而如此遽變居然不為多數人所注意,甚至國民黨「國語政策」滅絕其他語言的罪行還被加諸於台語的頭上。語言是文化的核心之一,語言是影響人的思維模式的一大要素。當台灣人因為語言的因素而失去與流亡政府體制殖民者的區隔感,也許,對許多人而言,改良中華民國體制就會變成一個和建立新國家比起來同等甚至更好的選擇,因為重新裝潢日前居住的房子總比新建一棟自己的房子省事。
和鄭南榕的時代比起來,現在沒有被國民黨、共產黨走狗把持的媒體、傳播管道幾乎為中華民國體制改良派所把持。這些中華民國體制改良派不但會刻意混淆台灣與中華民國,還完全學會了一些國民黨的無恥伎倆——裝出「理性」的樣子把建國派打成「偏激不理性」、扭曲歷史消費死者(把鄭南榕的思想閹割到只有「言論自由」、詹益樺紀念碑只提民主而不見「建國」兩字)。由此可見,在烈士詹益樺自焚到三一八的這段時間裡,台灣文化仍然持續被中華民國洗腦教育產物置換著,尤其是保守封閉的學校教育體制還在量產中華人。現在,台灣人對自身母語捍衛的力度、民族主義成形的效率似乎都已經落後於後發的香港。對此,我除了感到心寒,就只有悲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