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台灣企業發展暨所得成長困境報導


台灣企業發展暨所得成長困境報導

阿湯哥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中小企業具有生命力,一直是台灣產業發展的主流模式。台灣過去在政府政策主導下扶持大型企業,其餘部分則由雨後春筍般的中小企業接續蓬勃的發展。由429日自由時報記者鄭琪芳報導:「最新工商普查》全台99.6%是中小企業利潤高於大企業」,似乎此說不虛假。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甚至長期為四小龍之冠亦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近年來出現了很大的變數。阿扁總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即使日前人在保外就醫中,仍心繫台灣的永續經營與發展,令人感佩。近日在扁聯會群組上po文提到428日自由時報記者楊芙宜報導:「台所得成長落後3小龍彭博:產業升級不足」,筆者認為主政當局應多關心經濟民生,減少政治操作或對立,才是福國利民、永續深耕之道。

行政院主計總處五年一次出爐的「工商普查」統計,其結果如下所述:至2016年底台灣企業家數為129.6萬家,五年來增加11.2萬家(+8.64%),算是差強人意;其中中小企業家數為129.1萬家(99.6%),從業員工565.1萬人(64%),員工占比略為不足且呈下降趨勢,主要受限於內需市場,表示近年來政府推動新創產業的動能不足。由於中小企業向來為國內經濟發展穩定的力量,體態靈巧如蛇,經營較為靈活且具彈性,平均利潤率9%,仍高於大型企業的8.5%。主計總處指出,2016年底企業家數129.6萬家中,其中以批發與零售業51萬家最多、製造業16.1萬家次之,兩者合計占51.8%。在就業人數方面,以製造業296.2萬人最多,批發與零售業201.1萬人居次,兩者合計占56.3%。此外,2016年企業收入總額為60.7兆元,五年來成長7.7%;以製造業27.2兆元(44.81%)最多,批發與零售業13.1兆元(21.58%)次之,兩者合計約占2/3的比重。全體企業利潤率8.7%,五年來上升2.3%,主因為國際原物料價格處於低檔,成本降低致使利差顯現,以及半導體、光電產業的景氣回溫,使得製造業利潤率8.5% (+3.7%),此為整體利潤增加的主因。換言之,台灣企業從國際景氣中受益良多,從中賺取國際財。但中小企業受限於內需市場,產業本身創新不足致使就業能量無法激增,故其員工占比持續下滑,自2001年以來下降3.8%,營業收入占比也自45%下降至36.7%

若觀察產業集中度,台灣2016年營業收入的前六大行業,包括1.批發業、2.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3.電子零組件製造業、4.保險業、5.零售業、6.金融服務業等,合計占59.5%,相較於1996年的50%2006年的59.1%,產業愈趨於集中的態勢;其中以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屬資訊科技製造業之營業收入占比,1996年以來從3.9%劇增至15.4%,成長潛力相當的驚人。而且台灣前八大企業收入占比由33%增加至80.1%,朝向「大者恆大」大型化發展的趨勢至為明顯。換言之,不設法找出利基的中小企業,可能在產業競爭的過程中慘遭滅頂。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資訊電子工業(含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營業收入14.7兆元,目前為台灣產業發展主力;但受到電子消費產品之需求減弱影響,僅較之於2011年增加1兆元而已,遠低於2011年較之於2006之增額4四兆元,其成長動能壓縮了不少;至於對全體產業收入成長貢獻率,近五年來由36.7%下降至24.2%,減少幅度將近1/3;就業成長貢獻率僅4.6%,由於台灣企業普遍採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政策,致使海外生產增加與生產自動化的影響至鉅。

台灣過去是四小龍之首,擁有令人感到驕傲的「經濟奇蹟」聞名於世,目前台灣所得成長落後其他的3小龍(即南韓、新加坡、香港)。筆者開個玩笑話,日前若按照經濟成長率數字,對照「新南向」五虎國家,即和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相互比較後,台灣更是遙遙落後,排名在東協五虎之後,被戲謔為「六小貓」。彭博報導指出:產業升級不足。亞洲四小龍在歷經1960年代開始的快速工業化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台灣國民所得成長早就遠落後,不及於南韓、新加坡與香港,尤其相較於類似以製造與消費電子產業結構為主的南韓,台韓所得差距將從2018年的26%擴大至2023年的47%,等於是說台灣的落後幅度加劇中,從1/4的差距被拉大至1/2,這是不得不正視的惡果,提醒主政者應多關注經濟民生議題,減少意識形態的政治對立。彭博認為,關鍵因素在於台灣未能發展出全球品牌(即使像知名的台積電、鴻海等皆為國際該產業領域第一的代工廠),而且製造業創新與提高附加價值的能力遠不及韓廠,這是台灣企業必須強化的方向與目標。像過去宏達電(hTC)曾經成為全球知名手機品牌的希望,但在去年將其主要智慧手機工程部門出售給予Google時,就已經破滅,美夢無法成真。

再談到人均GDP成長率數字方面(引述自IMF數據),自2000年至2023(預估),亞洲四小龍中,台灣的所得成長為最低、人均GDP成長率僅86%,無法倍增,顯見成長動能不再;較之於香港為148%、新加坡211%、南韓242%,台灣膛呼其後。IMF亦預測,台灣今年人均GDP25,977美元,較於南韓的32,775美元偏低26%;迄2023年底時,南韓人均GDP將高達40,867美元,台灣僅為27,715美元,僅為南韓的47%。報導指出,自2016年以來,台灣出口激增雖可帶動經濟加速成長,部分原因是台灣深度融入全球消費電子產品供應鏈;但因當前智慧手機產品週期將告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末升段而且中美陷入貿易戰的對峙僵局中,致使此趨勢能否延續的不確定性節節升高中。預估台灣今年度經濟成長率可能下降至2.7%,低於去年的2.9%;這些數字皆低於國際經濟成長率約3.7~3.8%。彭博指出台灣經濟長期不振的關鍵弱點,在於台灣企業未能發展出全球品牌,但南韓早已建立三星電子、現代汽車、樂金電子(LG)等強大品牌,行銷全球,大獲利市;台灣以台積電、鴻海為首的全球知名公司卻多半從事代工為主,尚未發展出自有品牌;一度曾被寄以厚望的宏達電期望成為家喻戶曉手機品牌也鎩羽而歸,倍感遺憾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