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明論看資本主義的真正挑戰與人類的未來
開南大學法律系
張正修教授
一、酷熱異常的五月天與極端氣候
最近才五月多,但是天氣卻比以前的七月天還熱,是123年以來最熱的五月天。以前台灣有個諺語:「五月粽沒吃,鬃衣不敢放。」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在端午節(陽曆六月多)以前,天氣不穩,是春天轉到夏天的季節,過了端午以後,夏天就真正開始。大家也知道,這種天氣是極端氣候,因為二氧化碳過多的排放,超出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造成了溫室效應,所以天氣就跟著快速變化。大家也知道,要改變這種情況並不簡單。就如同馬斯克所說,這個地球汙染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早點搬到火星去住。其實,繼續這樣下去,地球將成為無法適合人居住的環境,大家也知道。但是在追求財富的考量之下,人們寧可選擇空氣汙染的持續。
二、人類一直有應變能力
其實,回顧過去的歷史,人類在面臨困境時,始終都會想出辦法來解決,雖然人們經過很多的嘗試錯誤而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的回顧,來診斷現階段的世界文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一)產品交易是世界史的發展動力
在200萬年以前,人類或許是形成群集而過著採集、狩獵、魚撈的生活。漸漸地,人類的智慧漸開,開始懂得栽培與畜牧,於是人類就進入農業的社會,形成村落,也開始產生今日政治的雛形。換句話說,在農業社會,人類開始懂得分工,而且由於灌溉設施興建的必要,於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就產生了祭司、武士、平民與奴隸的階級社會。在這樣的時代,任何作物的生產,都需要花費相當的勞力,所以透過戰爭搶奪財富就變成是常事。
然而,透過產品的交易是使生產力提高的最好方式,亞當•史密斯曾舉出針的製造為例,對分工的好處加以說明:要產生一根針,至少需要三個製程:挖鐵沙、將鐵沙冶煉成鐵、將鐵抹成針。這三個製程如果由一個人來做,那麼一年的生產量一定很少,但是如果由三個人分工而各司其職的話,則針的產量必然會快速增加。製品的交易,當然有很多好處,但是在不同部落之間進行交易,必然會遭遇到土匪等的搶劫,其風險非常大,於是在許多地方就產生大帝國,例如羅馬帝國,它就透過軍隊保障商隊的安全,使得交易能順利進行,而國家就介入其中以獲取保護費。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戰爭是無法避免的,其原因很多是來自於經濟,例如歐洲中古世紀的戰爭很多都是貴族為了搶奪他人的領地而產生的。
(二)資本主義的全面擴散
然而,在人類的歷史中,對於近現代的人類影響最深的就是「生產走上商品化」的趨勢,這個趨勢透過大航海以後的全球化而擴張至全世界。使生產走向商品化的最大動力,就是為了追求利潤的資本,換句話說,資本就是為了獲取比本來所投入的價值更大價值的金錢,因此近代社會的產品製造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而將產品在市場中賣出去的。在英國,就因為追求最大利潤的動機而把「手工業」透過工業革命變成「機械生產」。從此,1770年代所產生的工業革命就使追求最大利潤的資本主義席捲全世界。但是這個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是沒有遭遇挫折。首先,英國藉由工業革命成為全球的工廠,它透過金本位制度使世界建立起和平的交易秩序,但是隨著美國與德國的追趕,使得歐美列強對峙,而走上帝國主義,並因此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因為資本主義產生的勞資對立與貧富差距,產生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主張,並於俄國第使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被建立起來。
1929年的大恐慌產生了無數的失業者,於是產生了透過極權解決失業問題的納粹主義,而英美法等西歐國家則走上積極國家(從別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稱為社會國家、福利國家、混合體制),要去解決社會問題。經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國家圈與社會主義圈的對立,因為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的沒有效率而由哥巴契夫將之終結,於是<會使生產大餅越做越大>的資本主義,在積極國家所做的再分配政策之推動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三、人類喪失了應變能力了嗎?
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生產體制不斷使經濟成長、使大餅擴大,而對於市場競爭所產生的失業問題、貧富差距由國家進行管理,這樣的體制,看起來,對於極端氣候似乎失效了。因為極端氣候的危險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而是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而由人類所製造出來的,換句話說,是為了使大家過得比較好,所以才產生極端氣候的。在現代,認真思考極端氣候的是許多科學家與社會運動人士,但他們的運動並沒有像舊日的社會主義一般,產生極大的社會力量逼使國家去面對、解決。法國的人類學者、哲學家李維史陀說過: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熱的社會,跟原住民社會是冷的社會不一樣,它是停不下來的。但是這個停不下來的社會,儘管它有辦法將國家當做重大的手段來解決它自己產生的問題,但是它卻沒有辦法把地球原有的界限加以突破,讓它持續擴大。現在文明最大的問題就是:人類在面對追求私利的這個私欲面前,並不想讓步,所以也懶得去把許多人所想出的解決辦法真正付諸實施。但是這樣下去,人類會走上怎樣的道路,似乎是清楚可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