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KANO 讓大家共同面對台灣的過去

KANO讓大家共同面對台灣的過去

三芝文化基金會執行董事 莊孟學

魏德聖監製的「KANO」天下嘉農電影十天來的票房已累積達新台幣1.5億元。在媒體網路上,許多網民以各自不同的立場抒發己見,甚至於針鋒相對。「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監製魏德聖、導演馬志翔表示,《KANO》是台灣歷史上最動人的本土時代故事,希望台灣人都能走進戲院,了解這個屬於台灣光榮的源起,並展望未來。

藝術的發展仰賴文化的累積,和文明的發展所消化形成的養分。歷史正巧與文化的發展歷程相伴。沒有土地,就沒有歷史,也沒有文化。正如同沒有過去,即沒有現在,也不能有未來。因此,外來統治者常常為消滅被統治者的文化,耗盡所有力氣而未竟全功。

三月分上檔的「KANO(嘉農)電影,其時空背景落在1931年日本時代的台灣。當時由台漢人、大和民族和高砂族合組而成的嘉農棒球隊,打敗由日本人所組成的常勝冠軍「台北商業隊」。嘉農棒球隊除了成為首支在濁水溪以南贏得全島冠軍的球隊外,更代表台灣赴日參加第17回夏季甲子園大會,最後以三勝一負的成績,獲得「準優勝」(亞軍)。這部電影闡述這一支雜牌軍球隊如何在艱鉅的環境下,以「一生懸命」懷抱不能輸的拼勁,取得最後的尊敬。

這是魏德聖導演繼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之後的創作。雖然在「KANO」的電影上擔任監製,但是,拍攝的手法與內涵已經超越許多台灣電影的精緻程度,呈現出一部以台灣本土元素出發,而具有國際架勢的電影創作。這部電影對於當時時空背景各項道具和資料的考證,都是空前的謹慎。片中百分之九十以日語發音,當然也同時呈現三零年代日本時代的台灣社會型態。因此,它招致親中人士的攻擊,甚至譏為「皇民遺毒」。在網路上,它也引起政治意識形態對立者的論戰。

KANO」是在台灣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也是台灣發展過程的一部分。正如導演馬志翔接受專訪時所說的:「台灣在那五十年,確實就是那個樣子!因此,那不叫日本人的歷史,那是台灣歷史!」台灣為一個海島型國家,本土的養分大部份從境外移入,加上我們的民族性格,而形成一種「台灣化」的文化系統。可惜長期以來台灣文化在不同殖民政權的更迭中被刻意忽略或消滅,而無法累積,使得我們無法深入的了解本地的所有歷史發展及文化現象,而讓殖民者有機可乘。有不少同胞甚至無法自省,認賊作父者大有人在。一些本有的傳統良好風物不斷的散失,甚至於被顛倒是非,抹黑擦白。

魏德聖導演堪稱台灣的史蒂芬史匹柏。史匹柏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他所導演電影的主題和風格多樣,堪稱全方位的導演。他的每部電影看似南轅北轍,但細分起來,可區分為科幻、人道、成長、冒險等類型。這些類型跟他的人生緊密相連。例如史詩般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是史匹柏另一半基因的呈現。這部分來自他熱愛藝術的母親。這部重現猶太人苦難史的電影充滿人道關懷。他滿是荊棘的猶太成長背景,幫了大忙,讓他說起納粹的暴行入木三分,賺人熱淚。

從魏導的幾部作品所延續的軌跡看來,台灣幾百年來所承受的經歷,又何嘗不在他的基因中呈現出來?海角七號所呈現的台灣本土風格與社會現象、賽德克巴萊對日本入侵者的控訴、以及現在正夯的KANO天下嘉濃,都確實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長期受外族壓迫的人民,感受到台灣在殖民者長期教育下,不同於官方書本所呈現台灣的另一面,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在意識與精神上得到紓解。有人認為魏導的「KANO」賣座贏在國家意識。有的人則認為是因為球隊拼鬥的表現讓人動容。不管評論的角度是從大中國出發,或者是皇民遺毒,或者是民族意識的發酵,魏導都成功的引發話題,讓在這塊土地上成長的台灣人有機會認識、明白,甚至於反省1949年之前曾經存在台灣的歷史事實,也讓在這塊土地上一起生活的人共同面對台灣的過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