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史觀衝突的反省

史觀衝突的反省

蔡百銓

不久前,高中歷史教科書史觀問題引起藍綠陣營大打出手。民進黨執政時,把歷史教科書史觀改為台獨史觀。現在國民黨執政,改為大中國史觀。如果2016年綠營取回政權,必會再度改回台獨史觀。雙方玩的是零和遊戲,毫無理性探討空間。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其實教科書採用甚麼史觀,影響力可能不像藍綠陣營各自想像的那麼大。現在資訊多元,學生遭到教科書洗腦的程度大為降低。與其灌輸學生某種史觀,不如教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胡適倡導的「於不疑處有疑」的精神。

舉例言之。史記文化公司出版的教科書說:「台獨運動是對中華民國與憲法的否定,會讓台灣的社會陷入國家認同的錯亂,不利於台灣未來的發展。學生如果具有逆向思考能力,可能會把句子倒裝為「中華民國與憲法是對台獨運動的否定, …」至於何者正確,可由學生判斷。

台獨釋義

關鍵問題是台獨運動是甚麼?史記文化公司沒解說。我試著根據時代先後詮釋如下:(一)日本時代末期,台共與孫中山及毛澤東主張台獨是希望台灣脫離日本帝國獨立;(二)1945-49年間國民黨統治台海兩岸,台獨是主張台灣脫離中華民國獨立;(三)1945年以後國民黨在台灣進行戒嚴統治與內部殖民,台獨可以解釋為打倒外來政權;(四)1987年解除戒嚴與1991年終止動員勘亂時期、特別是在政權數度移轉後,台獨意指反對中國併吞與正名制憲。

如果台獨是指反對中國併吞台灣。那麼史記文化公司出版的教科書應該說:「台獨運動是對中華民國與憲法的肯定」而非否定,並且「不讓台灣的社會陷入國家認同的錯亂,有利於台灣未來的發展。 

主權與治權

馬政府史綱稱呼對岸為中國大陸,因為根據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治權限於台澎金馬」,綠營則主張稱呼對岸為中國,認為主權與治權應該重疊才正確。

其實主權與治權分離並非新事1945年八月日本離開台灣後,台灣主權仍然握在日本手中,直到1952年四月舊金山和約生效才放棄。這段期間國府只是奉盟軍之命託管台灣,接著根據佔領原則 (principle of subjugation)統治台灣,1987年解嚴以後則根據憲法統治台灣。而馬政府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稱呼對岸為中國大陸並無不妥。


根據上述,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依序是根據託管、佔領原則、憲法。但是馬政府說是根據開羅宣言。這可以理解,但是過度強調則風險很大。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中華民國的繼承國身分,根據開羅宣言要求接收台澎金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