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由美國對台政策的丕變 細看台灣當局的因應


由美國對台政策的丕變 細看台灣當局的因應

阿湯哥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由近日的媒體報導得知,美國對台灣的主張或定位出現前所未有巨大的改變。像在今年419日自由時報駐美特派員曹郁芬報導:「美眾院亞太主席:台灣是國家」 與孫國祥(曾任政府駐外人員)撰寫的「美國對台政策將出現根本性轉變」,這些是空前的現象,此和小英總統的「維持現狀」政策似乎是南轅北轍的天壤之別。令人憂心的是國安團隊可能尚未準備好了,以提出因應的劇本或方案。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游賀 (Ted Yoho, R-FL),於417日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要台灣臣服在他統治之下,當習近平對美台夥伴關係壓力愈大時,「我們必須強化我們的連結」。此語表示,中國已經在片面的改變現狀,意圖將台灣納為己有。當年在上海公報簽訂時,台海兩岸中國人都承認「一個中國」,他懷疑這樣的共識今天是否還存在?因為中國自認強大後,對於台灣、中國分屬台灣海峽兩岸的事實意圖縮小為「兩岸同屬一中」,但美方可能認為台灣應是太平洋島上的台灣,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游何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該是美國檢討其政策的時候」。台灣多數人想要維持現狀,但現狀已改變,美國可以與台灣合作找出台灣人想的新現狀是什麼?隨著中國國力的壯大,現在不做改變,未來會更難。換言之,台灣人絕不可再墨守成規,「維持現狀」等於是在等死了,權衡在現有的情勢下,被迫說出自己的心聲,『我是台灣人,台灣就是台灣,台灣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台北,更不是中國台北,我需要建立一個以「台灣」為名號的主權國家,並且加入聯合國。』

今年417日美國眾院外委會亞太小組舉行「強化美台關係」聽證會,關於「一個中國」,美、中兩國之定義不同。學者專家的論述如下:

霍夫斯拉特 (Hofstra)大學憲法教授古舉倫 (Julian Ku)在證詞中表示,美國與中國對「一個中國」定義,應是不同的。認為美國國會應該協助澄清美國對台灣的法律地位的立場,美國沒有也不應該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重申長久以來的看法,就是美國對於台灣是否為中國的一部分不持看法,而是相信台灣的最終地位必須透過非暴力、非脅迫的方式和平解決。按照前述說法,台灣住民自決、公投建國應是良方;唯中國共產黨在「一廂情願」下,恐意圖強力干擾台灣人如此為之。同時,中國始終在阻止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周邊國際組織,舉凡像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與國際刑警組織等三個國際組織,美國是國際上最資深的會員並有最大的經濟貢獻,國會亦多次通過法律支持台灣參與這些組織,而行政部門顯然沒有影響力,致使台灣仍被排除在外。建議美方應先協助台灣當局以此為名號先行進入聯合國的周邊國際組織為前提。

智庫「二四九計劃室」的執行主任石明凱 (Mark Stokes) (前美國國防部台海軍事專家) 表示,主張「美國應從根本上檢討兩岸政策客觀事實」觀之,中華民國 (按:然,此名號實不存在於國際社會,此屬於殭屍的流亡政府,早在1949年亡於中國,至今卻未入土為安,其幽靈仍漂泊在台灣的領土上) 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美國應謹慎且逐步地調整政策,以正確反映台灣現狀。台海兩岸 (按:不是兩岸,而是「台灣國、中國,一邊一國」;按法理上,應先確認: 「台灣國、中華民國,一邊一國」,就是台灣國須先切割中華民國,從現行中華民國的架構下先脫離出來;而後正視台灣國 (中華民國卻一直盤據在台灣) 與中國自1949年以來分離、分治的事實) 各有一個政府在其控制下的領土有效地行使專有管轄權,彼此互不隸屬。合法性不應與主權混淆,美國對後者不應有立場,建議美國政府不宜在對中國立場採姑息、軟弱,同時台灣也應剛強起來,讓國際上聽到台灣人自己的聲音,在自助、天助下,才能走出一條出路來。

鮑爾集團亞洲部主任馬翊庭(Tiffany Ma) 表示,「在不受脅迫下,台灣大部分民眾多支持獨立」。目前台灣民調顯示大多數民眾支持維持現狀,因為台灣民眾喜歡目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但筆者觀之,台灣人理應在台灣現狀不被刻意改變下,以爭取緩衝的轉圜空間,讓台灣在可能被統一、維持現狀下,最後讓台灣人有住民自決、公投建國的機會。

從去年美台從未有過的歷史性「川蔡通話」,到今年川普總統簽署「台灣旅行法」,在在顯示由於中國的改變,致使美方對台關係也處於改變中。加上,川普總統趨於強硬任命「反中、友台」立場堅定的John Bolton (波頓) 擔任國安顧問,再到批准給台灣潛艦國造行銷許可證,這些讓面對中共不斷文攻、武嚇嚇的小英政府驚喜萬分,表示美國對台政策將出現根本性轉變。就短期而言,台灣或許成為部分政客所慮為川普「美國優先」政策下對中貿易戰的籌碼;可是從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崛起」的過程研判,美國對台政策不同於前,「出現根本性的轉變是必然趨勢」,因為中國在變化中,美國也被迫做出改變,反而是台灣或小英總統有無勇於承擔、做出改變的決心,仍在觀察中。
*           
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學者A.F. Kenneth Organski (1958) 曾提出「權力轉移 (power transfer)」理論,認為戰爭源於主要強權之間綜合國力的差異及對現況(status quo) 的滿意程度;當雙方國力呈現均勢(parity)時,戰爭機率隨之增加。此表示中國在大國崛起下,片面改變美中現狀,甚而往超越美國的路線在前進中。現代攻勢現實主義的學者John Mearsheimer直言指出,如果中國持續以目前速度發展,中國將不會和平崛起,中美兩國必定陷入「修昔底德 (Thucydides) 陷阱」,在歷史上曾有明鑑。以公元前5世紀雅典與斯巴達兩國曾發生戰爭為例,在長達30年的戰爭之後,最終雙方都被毀滅。此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將變得不可避免,走向強權政治乃悲劇宿命也。

目前美國的戰略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在『遏制中國非和平崛起,所採方法是「戰略」與「貿易」並行的兩條新型圍堵策略』。在戰略上,已從過去「戰略夥伴」與「戰略競爭者」角色明確將中國蛻變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與「修正主義國家」的敵對關係,並要求日本、南韓、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德國及中南美洲友邦等加入「反中聯盟」。在經貿上,已從過去消極性以區域經貿組織圍堵中國對外擴張,演變到今日史無前例擴大為祭出以「三一法案」名義對中國進行貿易戰。台灣在美、中兩強大國博弈之中,本來就是「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的戰略立場「親美、和中」毋庸置疑,穩定發展兩岸關係,致使衝突性危機降低或趨於零;但中共自2016520之後始終不接受小英政府「九二會談」的事實及限縮「九二共識」的解釋,已將台灣逐步推向「反中聯盟」的陣營。美國面對中國強勢崛起,窮兵黷武的態勢日增,致使美國對台政策自然走向根本上的改變。

若以歷史角度來看今日台灣現況,舉清末兩廣總督葉名琛為例,對照馬、蔡兩位前後任總統的舉措。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策略,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因此,他被認定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官員,至今罵名長存,和他的作為乃息息相關。換言之,身為一個主事者之立身行事在應做出決斷時,應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若是什麼決定都不做,企圖以拖待變,甚而認為拖就可避開所有的責任,但這樣拖的結果,最後可能是最壞的結果。台灣、中國的未來結果,不外乎就是「一中一台 (維持現狀)」、「一個中國 (統一) 或是「一邊一國 (台灣獨立)」等三種情況的演變。所以,馬英九仿效清末的葉名琛,從之前的「不統、不獨、不武」蛻變至「九二共識,一個中國」(馬上死),等於從任何選擇都不做至屈服在一中原則之下,這樣的結果致使台灣的利益受到最大的傷害,他和清末的葉名琛一樣,得到的就是千古罵名。試問:今日國民黨淪為在野小黨,2016年總統國民黨慘敗300萬票以上與出現在國會首次不過半的結果,幾乎斬斷了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機會。現在執政者蔡英文總統的「維持現狀 (慢慢死,等於是以不變應萬變)」,也無法自我感覺良好,這也是另類「不作為、不負責、不面對」的翻版,故筆者心想身為國家的領導者,理應有guts,必須對國家重大的方向、問題要做出決斷,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最糟糕的就是像清末葉名琛、前朝馬英九這類的天才,凡事自以為聰明,認為不做決斷,逃避就可無事一身輕,最後恐在歷史定位上只有無能、身敗名裂,建議蔡英文總統借鏡於前任者,面對台灣前途的未來發展,豈能不慎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