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如何擴大國際視野:一個歷史園丁的觀點

如何擴大國際視野:一個歷史園丁的觀點

蔡百銓

如何擴大國際視野、建立國際觀?談了幾十年,仍然在談。大學成立160多家,似乎沒有多大助益。甚麼是國際觀?連國家觀都無共識,何來國際觀?甚麼是國際視野?是否要會講英語,才能擴大國際視野?台灣的新聞報導能夠讓我們了解國內外大事嗎?外交部推動青年大使計畫,學術界應該做些什麼?讀歷史能否擴大國際視野?

外語迷思

擴大國際視野,有人主張應該學習很多外文,也有人強調只學習英文。許多台灣人連英文都學不好,主張學習更多外文是否實際?是否每個人都應該會說英語?很會說英語,是否就必然很有國際視野?

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先生認為,學習英文值得鼓勵,但是不必強求每個人都要會說英語。他指出「正常國家都是全民說國語和地方方言」。他說「英語讀寫能力跟英語聽說能力是兩回子事。讀寫是吸收國外資訊的重要工具,值得鼓勵;聽說的能力沒必要強求」。他指出「日本人可以用日語了解全世界,他們只有少數專業人才需要經常說外語。」[1] 日本人非常重視翻譯,不必每個人都精通英文與會說英語。

搞笑新聞台與國際觀

彭明輝教授認為臺灣人很沒有國際觀,「但是問題不在全民英語,而在於媒體」。他說「只要媒體正常,專業新聞工作人員會把全球重大消息,用國內通用語言呈現給你。這才是正常國家取得國際觀的主要管道。」

他說他看香港鳳凰衛視新聞報導,「一個小時下來,兩岸三地加國際重大新聞都聽到了」。而回到台灣,「一個小時的電視新聞沒報導半件要緊事,外國人看了絕對會以為這是搞笑新聞台。台灣人不只沒有國際觀,台灣人對台灣重大事件的了解甚至不如香港人!」(參見彭明輝部落格文章「台灣有一種病,很深,深到」)。李安評論台灣電視的新聞報導「報得貓貓狗狗」,意即報導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這是台灣的集體墮落,似乎無可救藥。我個人已經十一年沒開電視。

外交部青年大使計畫

邀請各校青年學生組團,選拔其中佼佼者,送到國外從事文化交流。讓他們發揮創意,讓他們參與外交工作而激發對於國家的使命感,讓他們擴大國際視野與接觸外國文化刺激。一日為青年大使,終生為台灣大使。

這是外交部近年來推動的「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這比送一千萬美元到甘比亞總統的私人荷包更有意義多了,我為它喝采。如果這些青年大使行前能對計畫前往的國家多一些了解,效果將會更好。

大學與國際視野

談到國際視野,學術界應該做些甚麼?如果連大學開課都不具備國際視野,如何要求一般人民具有國際視野?大學廣開國際研究課程,讓大學生把其相關知識擴散到社會各界,才可以逐漸增強國人對於世界的了解。不研究全球,奢談甚麼國際視野與經貿全球布局、全方位外交?

許多學校與外國學校推動學術交流,也招收外國學生。大學更應該廣開研究外國的課程。以非洲為例,政治系可以開授非洲政治,經濟系可以開授非洲經濟。許多大學擁有非洲留學生,為甚麼不開授非洲課程,作為加強非洲與本地學生溝通的平台?研究非洲有甚麼用?不研究,怎麼知道沒有用?韓國政府為因應糧食危機,大量收購遠在非洲的農地。[2] 如果韓國人不研究非洲,怎麼知道非洲哪裡可以買到農地?韓國現在連正眼都不瞧台灣一眼,懶人當然應該被人瞧不起。

此外,英文系的「英美文學選讀」可以選些非洲與印度等地的英文作品,把學生的國際視野推廣到那些地區,而法文系的文學選讀也可以包含非洲法語系國家的作品,例如塞內加爾前總統桑果的文章。個人忝為歷史系出身的園丁,對於國內歷史研究感慨最深。
歷史系:天殘地缺

最近某大學歷史系招募非洲史與中東史、拉丁美洲史老師,條件必須擁有博士學位。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就讀歷史系時,曾經愚蠢請教系主任,為甚麼系裡沒開授非洲史與中東史、拉丁美洲史、印度史、太平洋史等科目?當時國內資源與人才極為有限,但是如今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三十多年來,歷史系所增加不知多少。但是開授科目經常不斷複製原有科目,近親繁殖,缺乏多樣性。似乎無人發心想要開闢新園地。以前老師沒教,幹麼我那麼辛苦?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第三世界國家超過120個。漠視這些廣袤地區,世界史圖像殘破凋敝,國際視野如何健全與擴大?文史可以自修,為甚麼一定要有博士學位?

而台灣的大學通識教育極為貧乏,從事瞎子摸象式研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人文學科最容易以言論賈禍,在戒嚴期間飽經摧殘。歷史系學生缺乏現代學術洗禮。讀中國史則食古不化,變成今之古人;讀西洋史則食洋不化,變成假洋鬼子。而讀台灣史則可能變成台獨份子。

好奇心與使命感

研究學問首先必須具有好奇心,至於能否堅持到底則看是否具備使命感。研究英國史或法國史的學者如果具有好奇心,必會想要一窺英國或法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與非洲之究竟。如果具備使命感,必會擴充自己的研究領域而涵蓋那些國家,不讓那些地區的歷史研究一片空白。

現在的世界史教科書大都基於歐洲中心史觀,把第三世界當作等待歐洲征服的對象。但是我高中時卻有幸拜讀威爾斯《世界史綱》,該書平等重視世界各地區的文化。非洲與印度、印第安、回教等文化,都與歐洲文化一視同仁。好奇心驅使我閱讀與翻譯相關歷史教科書,窺探第三世界祕境。

而台灣外交困境令人沮喪。我計畫研究每個國家,等待時機再設法與它們一一建交。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埋首翻譯與研究大約二十年,累壞身體!如今驀然回首,發現外交工作形格勢禁,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何況我自己根本沒有舞台,而學術界歧視翻譯如同廢紙,我顯然白忙一輩子。我倉促開過大約十種有關外國文化的科目,對學生深感歉疚(參見拙文「瞧蔡百銓這傢伙」http://rs.ktw01.org/ktw/ballet/5/30.htm)




[1] 彭明輝部落格2013/3/31「台灣有一種病,很深,深到http://mhperng.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31.html
[2]自由時報2013/9/4黃育徵服貿將持續侵蝕台灣的競爭力和生命力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4/today-o9.htm

2 則留言:

  1. 『讀台灣史則可能變成台獨份子』?還真希望多一點的人變成台獨份子,不然『青年大使』根本不知道該代表哪一個國家。如果在學校強制學習的歷史科目依舊不是台獨史觀,那我們國家要到哪一天才能正常化?不能正常與絕大部分國家交流(成為邦交國),參家國際組織沒有以ROC參加的,跟世界各地的人交流,ROC沒人知道是什麼,可是課本還是這樣教。我倒覺得,變成台獨分子正是青年培養國際觀的第一步,類比為,一個人有了健康的自尊、自我認同,和其他人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不難了。連自己是哪一國的人都不清不楚,如何為國家的生存空間去作戰?
    國際新聞不夠多,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和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邦交國,像人被剝奪社交網絡一樣,於是很多的訊息都無法即時得知或得到採訪管道?所以台灣的國家認同或台獨思維就是問題之根本。沒有『立場』的話,不可能去了解一件事情,例如,以媽媽的立場看我的小孩,我才能探究如何對我的小孩好,以前日本以日本的立場調查韓國、台灣,才知道如何從這些地方獲取最大的利益,韓國以本國生存為立場調查非洲,才發現非洲對自己糧食的獲取能有貢獻。然後再以其他主體的立場來看,就能儘可能客觀,例如,從非洲得到糧食,是否也對非洲人有好處,而不是剝削他們…而台灣的立場是什麼呢?用這種立場去放眼看天下,對台灣的發展才是最好的,而這當然會是一種台獨(台灣獨立)的史觀,那並不如『中華民國』觀點那樣,完全是悖於現實的意識形態,而是真的可以改變台灣處境的思維及行動。
    許多的台獨分子是到了國外,接觸國際社會,才變成台獨分子,台灣人有了國際觀於是支持、追求台獨並不奇怪,因為她/他脫離了當時台灣那刻意營造的狹小框架,才領悟到『中華民國』的認同只是欺騙自己,並和中國糾纏不清,台灣只有以台灣為國名,獨立建國才有前途。

    回覆刪除
  2. 拙文「如何擴大國際視野:一個歷史園丁的觀點」。感謝Unknown女士寫了一篇很長的回應,她表示「還真希望多一點的人變成台獨份子,不然『青年大使』根本不知道該代表哪一個國家」。 我現在表示我的一些雜感。

    台灣文化是甚麼?
    外交部能夠推出青年大使計畫,我覺得已經難能可貴,當然每件事情都有改善空間。我們經常談台灣文化,但是出國介紹台灣文化,究竟能介紹甚麼?有位先生說台灣青年大使介紹的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其實是台灣文化的最大宗。為了區隔中華文化,於是有些大專團隊就介紹原住民歌舞。但是原住民人口53萬2000左右,只佔台灣人口百分之二上下,台灣文化不能只靠原住民充場面。而且原住民抱怨,有些漢族學生穿著阿美上衣與布農族褲子,不倫不類。倒是去年某大學團隊到澳洲宣揚台灣發明的木球,總算拿出台灣的土產。
    台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或許是布袋戲與歌子戲。但是有誰能在短短時間內,以外文介紹其特點。學校不教, 學生不懂, 如何介紹給外國人?或許大量引入外國文化,能夠刺激國人創意。我開過通識教育科目「拉丁美洲文明」,介紹阿根廷探戈舞的起源,意外發現台灣已有台灣風格的探戈舞產生。
    第三世界文化千奇百怪,多采多姿,是很大的寶庫。問題是台灣的歷史系幾乎未開授第三世界歷史與文化。我還要告訴您,即使請得到博士開授這類課程,那種博士會把很有趣的文化介紹得令人反胃,因為台灣人先天上就瞧不起第三世界。我這學期在某專科開授大洋洲文化,發現學生非常喜歡毛利人哈卡舞與大溪地草裙舞。請問您能想像台灣的博士/教授會看得起這種舞蹈、並且介紹他們的文化嗎?我的課已被停掉了。別說第三世界文化。我曾在某大學開授「芭蕾舞賞析」,想申請其他學校開受此課就到處碰壁。我沒有博士學位,就表示我沒有能力介紹芭蕾舞。台灣學術界就是如此,有心引介外國文化卻無路可走。現在是我應該痛下決心走開的時候了。

    國民黨模式的獨派教授

    國民黨的大中國史觀理性不足,綠營的台獨史觀何嘗不然?獨派教授都是喝國民黨奶水長大的。我是歷史系出身,感慨特別深。國民黨的教育就是填鴨教育,打壓獨立思考能力,缺乏國際視野,無法從歷史獲得教訓。綠營的獨派教授幾乎全盤繼承這些缺點。藍營與綠營只是旗幟顏色不同罷了,本質幾乎完全相同。
    談到國際視野,我在拙文開頭就說「連國家觀都無共識,何來國際觀」。請問台灣這種歷史教育,能夠培養出甚麼國際視野?請問獨派教授是否具有國際視野?是否具備反省能力?是否有意突破與改善現狀?是否真能獲取甚麼歷史教訓?政權會再轉移,換湯不換藥。要講講不完。我再多寫幾篇文章,整理成書,然後退休,甚麼都不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