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湯潮勳_中國經濟日益崩壞下 台幹台商何去何從_1031



中國經濟日益崩壞下




 台幹台商何去何?! 


阿湯哥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的逐漸低迷、蕭條且美、中「貿易戰」在方興未艾中,故台商在中國的苦日子將是與日俱增,連帶各地的台幹也是叫苦連天,幾用「不知明天在哪裡、何處是兒家」來形容,並不為過也!由自由時報今年1026日陳永吉報導:「可憐的台幹」得知,「搬離中國」是最近成為很夯的話題,在中國的台商嚴重地遞減中,目前普遍都在東南亞與墨西哥等地考察或者探詢回台設廠的可能性。對於台商、台幹來說,真正面臨了「抉擇」的問題。

特別的台幹是受雇於人,從以前被視為一塊「寶」,西進中國當初的薪水是在台灣時期的數倍之多,如今淪為敝屣,「今非昔比」,其處境已經大不如前。自此刻起,在中國的台幹開始被改成「local hire (當地雇用)」的制度,而非「外派」人員的身分,故其身價將是大幅貶值。此和過去不同,以前多數台幹的50%薪水由台商在台灣公司轉發至其帳戶,並代其繳交勞、健保,餘薪則轉留給在台灣家人支用。今日改成為「local hire」之後,就是台幹的薪水全在中國領取,稅捐也都繳給中國政府。讓台幹感到更糟糕的是,若長期在中國(或國外) 居住、工作,其薪資並非由台灣母公司支付者,其勞保必須退保;即使是透過職業工會加保者,其年資亦不能累加計算。日後在申請老年給付時,勞保局將會據此比對其戶政資料,若發現長期居住在國外者,將取消其加保資格而年資無法併計,這樣必會使其以後的退休金縮減許多。值此美、中「貿易戰」之際,台商可能會面臨進行再次的大遷徙,目前新南向的東南亞似乎成為首選地區。台幹剛至東南亞由於語言不通,對當地人的管理方式也和在中國恐大不相同;加上若要回到台灣,台幹的年紀漸長,高薪工作必定難找,故面臨嚴重的困擾與抉擇,究竟要不要前進東南亞或者回到台灣,這是兩難的問題。此外,筆者建議台幹切勿淪為「幹譙台灣(幹台)」的急先鋒。前進中國本為討口飯吃,日前中國經濟江河日下,各項福利、收入皆大不如前,應該不怨天由人,反求諸己,秉持台灣人要有台灣心,畢竟「台灣是根、中國是葉」,若以後台幹變得非理性的反台、幹台,將無法獲得國人的基本尊重啦!

其實,台商、台幹早就是老生常談,不是這一兩年才產生的問題。知名媒體人楊憲宏在201231日雅虎奇摩新聞曾報導:『「台商台幹要回家」大遊行的血淚呼喊』,美國廠商資金從2011年就開始大量撤出中國,因為在中國製造成本偏高 (部分產業成本已經比在美國本土製造還高20%以上),加上中國侵犯美國廠商的智慧財產權非常的嚴重,致使美商高唱「不如歸去」。201236(即馬政府剛連任時),當時「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發起「台商台幹要回家」大遊行,為上百萬想回台灣的台商發聲,多數的台商當時也在大唱「不如歸去」。

1990年代起台灣產業外移情形就已經相當的嚴重,2012年時在中國台商製造業的總生產值高達13.8兆元新台幣,相當於一個GDP總值。高為邦理事長主張若本次活動能號召5%流落在中國的製造業回流台灣,等於替台灣的經濟成長注入5%GDP。再加上所帶動服務業的成長7%,對比當時僅有3~4%的經濟成長率,這樣台灣經濟的年成長率將可突破15%。此可使馬英九政見主張的「633」不致跳票,而且可在三年內順利達成。唯此主張需有一個配套措施,就是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外勞,並讓外勞的薪資自由化,和本國勞工薪資脫勾。外勞薪資比照新加坡的水準,台灣外銷型製造業馬上即可回流至台灣。此政策當時最大的阻力為行政院勞委會,政府的其他部門「不反對進行對話、討論」。據說當時王如玄主委是以「辭職」對抗此可挽救台灣經濟與脫離中國經濟威脅的政策,馬政府對此竟然「束手無策」。就是這樣的背景下逼使「台商台幹要回家」大遊行走上街頭。筆者由外界的訊息得知,台灣約有60萬名外勞,平均每名每年大約抽取5萬元台幣的「仲介費」,據此估算每年就有300億元台幣的商機存在其中。

由上述資訊得知,若在中國的5%製造業回流至台灣,每年就可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使用70萬名的東南亞外勞,薪水比照新加坡、香港的自由市場,將可使台灣的製造業立於不敗之地,其餘的30萬則規定優先使用本勞,馬上就可將台灣的失業率降到3%以下,故雇用薪資自由化外勞的政策,將有助於台灣製造業聘用較高工資的本勞。台灣許多的製造業無法啟動生產線,主因是大夜班 (午夜12點到早上8) 無法開動,多數的本勞不願從事夜間工作,但想到台灣賺錢的外勞則無此問題顧忌,加上食宿悉由僱主負擔外勞將無後顧之憂。

2012年時台灣的外勞政策,使得雇主付出的金額高達每月2.4萬元,當時已是新加坡的三倍之多,外勞事實上真正拿到手上的錢並沒有這麼多,多數被「中間人」給剝削了。因此,真正本要照顧外勞人權的勞委會,反成為「資(本家) ()會」,當時要施力的方向應是向中間的剝削者挑戰才是,究竟誰是外勞的「吸血鬼」,勞委會怎可能會不清楚?外勞問題並不是在工資上,而是僱傭關係的糾紛,應和部分雇主的非人道對待有關。換言之,台灣經濟大改革,應是以「製造業回流台灣」為主軸,蓋外勞是「水」,而本勞是「船」,在水漲船高後,台灣的經濟動能始能興旺不衰。持平而論,當時由「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主導「台商台幹要回家」的口號,簡潔有力,有著十分深遠的內涵。其實,政府當局是知易行難,非不能也,而是不為也!況且,在2012年當屆立委中,不論藍綠,有五十幾席為新科立委,尚未涉入外勞配額所謂「立委特權」。為了這麼一點的小利益,傷害了台灣整體的大利益,非常的不值得、不鼓勵也。加上,當時中國經濟的崩壞症狀早已一一浮現,2012年就已是鼓勵台商回家(台灣好) 的時刻,只是馬政府當局者迷,賣台心態殷切,後來反鼓吹服貿協議,故怎麼會重視「台商台幹要回家」的大逃難血淚訴求?

早在2005時,高為邦博士就曾提出把「自由經濟示範區」改成為「臺商回流外銷特區」的構想。就是在此特區內,外勞薪資市場化、數量市場化。譬如全部外銷的廠商,基層勞工全用外勞,再雇用25%的本國大學生,創造25%本勞的就業機會。他當時粗估外流製造業的生產總值,已經超過台灣的整個GDP總值,若能將這些產業吸引回台,台灣就會增加一個GDP,而1元的製造業會帶動1.4元的服務業,這樣又可增加1.4GDP,加總起來就是3.4GDP。若當時一個GDP人均以2萬美元來計算,外銷製造業全部回流台灣,則國民所得平均可達到6.8萬美元,比起韓國、日本都還高出許多。

最後,今日果真中國的經濟出大狀況了,筆者強烈以為應是共產黨本身的問題居多,因為昧於時勢,一直在經濟上未能落實「調結構、保增長」與善盡國際社會道義責任所致。台商,就是未能審察大環境的快速變化,及時做好補救的措施,舉凡轉移陣地至東南亞或者回流台灣等,致使明知在中國政經早就有諸多的地或事等問題,卻始終隱藏而不敢勇於面對事實的可能演變。至於台幹,面臨的因果就是自己個人抉擇的問題,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昨日之因,今日之果」,就是這麼回事吧!



阿湯哥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的逐漸低迷、蕭條且美、中「貿易戰」在方興未艾中,故台商在中國的苦日子將是與日俱增,連帶各地的台幹也是叫苦連天,幾用「不知明天在哪裡、何處是兒家」來形容,並不為過也!由自由時報今年1026日陳永吉報導:「可憐的台幹」得知,「搬離中國」是最近成為很夯的話題,在中國的台商嚴重地遞減中,目前普遍都在東南亞與墨西哥等地考察或者探詢回台設廠的可能性。對於台商、台幹來說,真正面臨了「抉擇」的問題。

特別的台幹是受雇於人,從以前被視為一塊「寶」,西進中國當初的薪水是在台灣時期的數倍之多,如今淪為敝屣,「今非昔比」,其處境已經大不如前。自此刻起,在中國的台幹開始被改成「local hire (當地雇用)」的制度,而非「外派」人員的身分,故其身價將是大幅貶值。此和過去不同,以前多數台幹的50%薪水由台商在台灣公司轉發至其帳戶,並代其繳交勞、健保,餘薪則轉留給在台灣家人支用。今日改成為「local hire」之後,就是台幹的薪水全在中國領取,稅捐也都繳給中國政府。讓台幹感到更糟糕的是,若長期在中國(或國外) 居住、工作,其薪資並非由台灣母公司支付者,其勞保必須退保;即使是透過職業工會加保者,其年資亦不能累加計算。日後在申請老年給付時,勞保局將會據此比對其戶政資料,若發現長期居住在國外者,將取消其加保資格而年資無法併計,這樣必會使其以後的退休金縮減許多。值此美、中「貿易戰」之際,台商可能會面臨進行再次的大遷徙,目前新南向的東南亞似乎成為首選地區。台幹剛至東南亞由於語言不通,對當地人的管理方式也和在中國恐大不相同;加上若要回到台灣,台幹的年紀漸長,高薪工作必定難找,故面臨嚴重的困擾與抉擇,究竟要不要前進東南亞或者回到台灣,這是兩難的問題。此外,筆者建議台幹切勿淪為「幹譙台灣(幹台)」的急先鋒。前進中國本為討口飯吃,日前中國經濟江河日下,各項福利、收入皆大不如前,應該不怨天由人,反求諸己,秉持台灣人要有台灣心,畢竟「台灣是根、中國是葉」,若以後台幹變得非理性的反台、幹台,將無法獲得國人的基本尊重啦!

其實,台商、台幹早就是老生常談,不是這一兩年才產生的問題。知名媒體人楊憲宏在201231日雅虎奇摩新聞曾報導:『「台商台幹要回家」大遊行的血淚呼喊』,美國廠商資金從2011年就開始大量撤出中國,因為在中國製造成本偏高 (部分產業成本已經比在美國本土製造還高20%以上),加上中國侵犯美國廠商的智慧財產權非常的嚴重,致使美商高唱「不如歸去」。201236(即馬政府剛連任時),當時「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發起「台商台幹要回家」大遊行,為上百萬想回台灣的台商發聲,多數的台商當時也在大唱「不如歸去」。

1990年代起台灣產業外移情形就已經相當的嚴重,2012年時在中國台商製造業的總生產值高達13.8兆元新台幣,相當於一個GDP總值。高為邦理事長主張若本次活動能號召5%流落在中國的製造業回流台灣,等於替台灣的經濟成長注入5%GDP。再加上所帶動服務業的成長7%,對比當時僅有3~4%的經濟成長率,這樣台灣經濟的年成長率將可突破15%。此可使馬英九政見主張的「633」不致跳票,而且可在三年內順利達成。唯此主張需有一個配套措施,就是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外勞,並讓外勞的薪資自由化,和本國勞工薪資脫勾。外勞薪資比照新加坡的水準,台灣外銷型製造業馬上即可回流至台灣。此政策當時最大的阻力為行政院勞委會,政府的其他部門「不反對進行對話、討論」。據說當時王如玄主委是以「辭職」對抗此可挽救台灣經濟與脫離中國經濟威脅的政策,馬政府對此竟然「束手無策」。就是這樣的背景下逼使「台商台幹要回家」大遊行走上街頭。筆者由外界的訊息得知,台灣約有60萬名外勞,平均每名每年大約抽取5萬元台幣的「仲介費」,據此估算每年就有300億元台幣的商機存在其中。

由上述資訊得知,若在中國的5%製造業回流至台灣,每年就可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使用70萬名的東南亞外勞,薪水比照新加坡、香港的自由市場,將可使台灣的製造業立於不敗之地,其餘的30萬則規定優先使用本勞,馬上就可將台灣的失業率降到3%以下,故雇用薪資自由化外勞的政策,將有助於台灣製造業聘用較高工資的本勞。台灣許多的製造業無法啟動生產線,主因是大夜班 (午夜12點到早上8) 無法開動,多數的本勞不願從事夜間工作,但想到台灣賺錢的外勞則無此問題顧忌,加上食宿悉由僱主負擔外勞將無後顧之憂。

2012年時台灣的外勞政策,使得雇主付出的金額高達每月2.4萬元,當時已是新加坡的三倍之多,外勞事實上真正拿到手上的錢並沒有這麼多,多數被「中間人」給剝削了。因此,真正本要照顧外勞人權的勞委會,反成為「資(本家) ()會」,當時要施力的方向應是向中間的剝削者挑戰才是,究竟誰是外勞的「吸血鬼」,勞委會怎可能會不清楚?外勞問題並不是在工資上,而是僱傭關係的糾紛,應和部分雇主的非人道對待有關。換言之,台灣經濟大改革,應是以「製造業回流台灣」為主軸,蓋外勞是「水」,而本勞是「船」,在水漲船高後,台灣的經濟動能始能興旺不衰。持平而論,當時由「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主導「台商台幹要回家」的口號,簡潔有力,有著十分深遠的內涵。其實,政府當局是知易行難,非不能也,而是不為也!況且,在2012年當屆立委中,不論藍綠,有五十幾席為新科立委,尚未涉入外勞配額所謂「立委特權」。為了這麼一點的小利益,傷害了台灣整體的大利益,非常的不值得、不鼓勵也。加上,當時中國經濟的崩壞症狀早已一一浮現,2012年就已是鼓勵台商回家(台灣好) 的時刻,只是馬政府當局者迷,賣台心態殷切,後來反鼓吹服貿協議,故怎麼會重視「台商台幹要回家」的大逃難血淚訴求?

早在2005時,高為邦博士就曾提出把「自由經濟示範區」改成為「臺商回流外銷特區」的構想。就是在此特區內,外勞薪資市場化、數量市場化。譬如全部外銷的廠商,基層勞工全用外勞,再雇用25%的本國大學生,創造25%本勞的就業機會。他當時粗估外流製造業的生產總值,已經超過台灣的整個GDP總值,若能將這些產業吸引回台,台灣就會增加一個GDP,而1元的製造業會帶動1.4元的服務業,這樣又可增加1.4GDP,加總起來就是3.4GDP。若當時一個GDP人均以2萬美元來計算,外銷製造業全部回流台灣,則國民所得平均可達到6.8萬美元,比起韓國、日本都還高出許多。

最後,今日果真中國的經濟出大狀況了,筆者強烈以為應是共產黨本身的問題居多,因為昧於時勢,一直在經濟上未能落實「調結構、保增長」與善盡國際社會道義責任所致。台商,就是未能審察大環境的快速變化,及時做好補救的措施,舉凡轉移陣地至東南亞或者回流台灣等,致使明知在中國政經早就有諸多的地或事等問題,卻始終隱藏而不敢勇於面對事實的可能演變。至於台幹,面臨的因果就是自己個人抉擇的問題,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昨日之因,今日之果」,就是這麼回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