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利吉惡地是歐亞與菲律賓板塊擠壓的最年輕地層

利吉惡地是歐亞與菲律賓板塊擠壓的最年輕地層

陳順勝醫師

年初一離開卑南往濱海公路走,進入卑南溪的沿溪公路,就開始看到利吉惡地形。此次到台東靠兩個導航系統:GaminGoogle map,地圖加衛星,無往不利。不過到利吉惡地,請注意到卑南溪要走旁邊小路,不要上高架。

利吉惡地位於台東市北郊的卑南溪畔。一般人開車沿著台東大橋西側通往利吉村的鄉道往北走,過了利吉大橋後約400公尺,可以看到路旁出現一

大片佈滿雨蝕溝的不毛山壁。這兒就是素有「台東地質國寶」之稱的「利吉混同層」。

利吉惡地緊臨著卑南大溪。因地表的泥沙岩容易風化,經過雨水沖刷後,土石流失嚴重,形成了光禿的外表,流蝕出無數小土溝,寸草不生,就如月球表面般的荒涼。利吉惡地與一旁的小黃山,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壓運動所形成的天然地質教室。

利吉惡地又名利吉月世界,位於卑南鄉利吉村。土壤乾燥時堅硬如石塊,遇雨則泥濘不堪。由於長期雨水沖刷,形成雨蝕溝滿佈的獨特景象。夕陽西下時分,站在卑南大橋或利吉橋上,這片寬2公里、深約1公里的地質奇景,峰巒嶙峋,草木不生,構成一片奇異又荒涼的景象。 

利吉惡地與高雄田寮鄉月世界有相同的地質景觀,是地質學者重視的東臺灣惡地層。利吉混同層是由顆粒極細的泥岩所組成,其中混雜許多黏質礦物,因此它的孔隙很小,滲水性及透氣性也很差。雨水只能沿著地表侵蝕,沖刷成一條一條的雨蝕溝,進而形成眼前這一大片面貌猙獰的惡地面貌。

五節芒、銀合歡、相思樹和車桑子是這兒最常見的優勢植物。它們多半生長在堆積了大量崩塌土石的下層。黃連木和台灣蘆竹則生長在崩移面及雨蝕溝的上方。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這兒設置了涼亭、木棧道及解說牌示。沿著木棧道深入利吉惡地,猶入走入一條天然的地質史展示走廊。數千萬年前埋藏在深海之下的沈積物,如今活生生地聳立在眼前,令人印象深刻。 

與利吉惡地相隔著卑南溪的對面山腳下,有一片寬達兩公里餘的斷崖景觀,這是屬於中央山脈末端的卑南礫岩遭到雨水沖刷後形成的,俗稱「小黃山」。不同於利吉惡地屬於菲律賓海板塊的前緣,卑南礫岩則是屬於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因此,前來利吉惡地一遊,就如同來到一處可以觀察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運動的天然地質教室一般。


我建議有三個觀察台可以看利吉惡地,另外在史前博物館地層形成的介紹也有詳盡地說明。我爬上往北最後一個觀察台的屋頂,鳥覧全景,拍了鳥瞰照。對面斷層惡地形太美了,也有地質學價值。下屋頂時,太高了。懼高症讓我四肢著地爬下來。因為木屋瓦沒支柱,相片近方就是木瓦屋頂。此舉具有風險,不足取。後來我又登上私人瞭望高地,觀察利吉高地與其它山蠻地形的關係,收獲頗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