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來襲的柴山人文歷史之旅
陳順勝 醫師
這週日適逢蘇迪勒颱風來襲,本來會後安排柴山人文生態之旅,因為風雨中改變行程,為了安全取消坐渡輪到旗津、與柴山的生態之旅,而從探訪寺廟起頭的柴山人文歷史之旅。
高雄之舊稱為打狗(Takow)為台灣先住民西拉雅(Siraya)平埔族的馬卡道(Makatao)支族之打狗牙社(Tancoia) 的社名,原為竹林之意,漢人簡稱為「打狗」(台語發音為Takau)。日據初期規劃仍稱為打狗港。
日據時代日本人聽成日語的"高"(Taka),"雄"(O),因此"打狗"變成"高雄"(日語發音為Takao)。「高雄」地名是1920年(大正9年)日本人開使始使用。後以日語發音將打狗改稱為高雄(Takao),戰後政府沿用漢字地名,但發音已變成高雄(Kaohsiung)。
高雄領域隨著歷史年代而有所不同,在明鄭、清領及日據時期,今日的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併為同一個行政區,明鄭東寧王朝時期稱為萬年縣(西元1661-1663年)或萬年(西元1664-1683年),入清版圖以後設鳳山縣,日據大正年間於台灣南部設立高雄州。
高雄之有縣或市名,戰後1945年,將高雄州(包括當今的高雄市)改名為高雄縣。其後由於面積過大,人口太多,才於1950年另置屏東縣,高雄縣(包括高雄市),之後除於1979年高雄市改制為院轄市,並將小港鄉併入,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為現在的大都會區。
高雄前稱打狗港有四個「部落」分布在內港附近,北邊有打狗(鼓山區南側聚落)、鹽埕埔(鹽埕區南側聚落)、南邊有旗後(旗津聚落)、連雅簝(苓雅區西南側聚落)。
另外打狗的府城-鳳山這個地名的起源,根據漢人訛以傳訛的記載,取鳳山城的 東南方有一山丘稱為鳳山。但是,鳳山縣這個名稱是康熙二十三年清國領台之初所定的 ,縣城也設於現在的舊城(左營的舊城)。
另外打狗的府城-鳳山這個地名的起源,根據漢人訛以傳訛的記載,取鳳山城的 東南方有一山丘稱為鳳山。但是,鳳山縣這個名稱是康熙二十三年清國領台之初所定的 ,縣城也設於現在的舊城(左營的舊城)。
原來,設在興隆里 (興隆庄埤仔頭)的舊城一帶是屬於平埔族的Pansoa社(放索社)故址。選定縣名的時候,從 Pansoa 的近音選擇字義更佳的鳳山 (台語音Fonsoa,即Pansoa的近音)。後來縣城遷到埤頭(高雄鳳山區)的時候,剛好城外有一座叫做「鳳山」的山丘,所以鳳山城這個名稱就確定了。
打狗鼓山區南側聚落柴山是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柴山的自然生態很美,附近也有很多歷史古蹟,港區有僅存的唯一明鄭時期城門-「雄鎮北門」、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北柴山的西北側舊桃仔園聚落、海邊的貝塚,是高雄市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址,也是柴山的自然教室。
柴山西岸的山麓下有座小聚落,村落中的「山海宮」為柴山西岸最顯著的地標。山海宮的緣起可溯至明鄭時期,當時從唐山渡海來台的軍民,強渡黑水溝,因此奉請朱府千歲金尊隨行護佑。感戴神恩之餘,建廟奉祀,並定名為「柴山山海宮」現今山海宮之廟貌乃西元1989年所完成。
開臺福德宮初名為台灣打狗哨船頭開臺福德宮,西元1933年重修完後更名為高雄市哨船頭開臺福德宮,位於鼓山區安海街32巷35號,主祀福德正神,相傳是台灣最早土地公廟,旁邊有一小徑可通往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相傳西元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來台灣拓荒開墾的百姓,起初祭拜一塊酷似福德正神的石頭,並被放在當地珊瑚礁岩塊上供人膜拜祈福,後來建廟奉祀,最早的福德正神神像已經被偷,最早的福德正神石頭也已找不到了。目前奉祀神像中,年代最久遠的是媽祖旁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至少有兩百年以上歷史。
關於開臺福德宮建廟年代爭議,歷史學者在文獻上不敢茍同小土地公廟自稱的建廟年代。
在十七公里外的龍泉禪寺,原名「湧泉寺」,又名「喝水巖」,神話相傳鄭成功替百姓向上蒼祈求甘霖時,在龍泉寺後方的龍目井瞬間噴湧而出,故名湧泉寺。
在清乾隆八年初創時僅是茅庵,光緒才擴建為較大規模的寺庵,光緒十七年遭回祿之災。1923年地方人士,募資改建,後因盤龍穴而建故名為龍泉禪寺。寺內主祀觀音菩薩,救苦眾生,並有鐘乳石石像著稱。至今龍泉禪寺香火鼎盛,許多信眾前來拜佛問事。
至於當今哈瑪星區域原本是海域,日治時期時,日本當局在高雄建立港口,為了疏濬航道,於是利用淤泥填海造陸而形成。「哈瑪星」此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當地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稱為「濱線」(日語:はません,Hamasen),當地居民以臺語稱之為「哈瑪星」(Ha-ma-sing)。
哈瑪星一帶在日治時期分屬壽町、新濱町、湊町等行政區,都是新生地。而從新濱町港邊至渡船頭邊的漁市場,有一條專為轉運鮮魚的濱海鐵路,且因該地區的各種行業,幾乎皆與港區及濱線,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後來哈瑪星,即泛指今南鼓山地區。
日本人統治臺灣,在第一期築港( 1912 )後的打狗港(高雄港)格局,在航道的兩側各有山丘作為屏障, 港口的優勢是臺灣絕無有的。運送貨物的貨船、捕魚的舢板以及來往鼓山到旗後間的渡輪,亦可看見碼頭邊的倉庫。
新濱町碼頭內停泊著貨船、舢板、竹筏等大大小小的船隻 , 可以見到傳統與現代的交替過程。1856年天津條約,開了潮州、汕頭、台灣(台南)、淡水為通商港口。
1860年北京條約叉陸續在台灣開放安平,打狗(高雄)、基隆、淡水四港口。高雄地區成為了台灣第一個裝設電報線路的地方。當時擔任中國海關的醫員報告,他們都有義務向總稅務司提出轄區的衛生、醫療、氣候之報告。台灣共有四港口,經常是打狗及台灣府(台南)一份,淡水及雞籠(基隆)一份。這些報告,見於歷年海關報告(Customs Gazette裡的Medical Report或稱Report on the Health),是要解明當時各地衛生醫療的最好資料。
1865年馬雅各醫師(Laidlaw
Maxwell)來台醫療傳教,開啟了台灣西洋醫學之黎明期。1866年由馬醫生之推薦,萬醫生(Dr. Patric Manson)來打狗,他被稱世界熱帶病之父。
當時清朝海關首先於1866年聘一位醫員(Medical Officer)駐打狗(旗後)。醫員的主要職務是診療外籍人士及作氣象報告。應聘來者是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1844-1922),是馬雅各醫師所推薦的,在任中與馬醫師合作無間。
1869年馬醫師回往府城,馬醫師之旗後醫館就是託萬醫師來維持的。l871年萬醫師轉往廈門,1883年轉往香港,l890年返國。在台時研究麻瘋(癩病),象皮病,Malaria等,後來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他曾設香港醫學會(1886)年、香港醫學院(l887)七年、倫敦熱帶病醫學校(l898年)等。
1869年馬醫師回往府城,馬醫師之旗後醫館就是託萬醫師來維持的。l871年萬醫師轉往廈門,1883年轉往香港,l890年返國。在台時研究麻瘋(癩病),象皮病,Malaria等,後來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他曾設香港醫學會(1886)年、香港醫學院(l887)七年、倫敦熱帶病醫學校(l898年)等。
接替萬巴德醫生的,就是其弟萬大衛醫生(Dr. David Manson),至1875年離開打狗;很不幸,於1878年客死於福州(另傳在旅遊中患日射病而亡,或傳溺死)。繼任者是連多馬醫生(Dr.
Thomas Rennie),l875年來任:繼連醫生者是梅醫生(Dr.
W.W. Myers),l879-l886年在任。他們雖然不是宣道會所派的醫生,但是每天到醫館診治病人,不取報酬。教會則負擔助手及醫館人員之費用。
在梅醫生任內,為紀念萬醫生研究熱帶醫學且善愛人,他在福州被大水淹死。念其美德,乃募捐在山腳建築一所設備良好的新醫館,命名為「慕德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
慕德醫院,有附設醫學課程,是台灣西式醫學的濫觴。其管理由商人團體及教士會,聯絡香港醫學校,聘梅醫師負責。當時招募學生,可措人數不多,惟有林晟(朗如)獲得文憑證件。日本佔據臺灣以後,打狗之外國商行滅少,因經費不足,維持困難,數年後終於停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