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巴拿馬斷交與台灣國家定位看法
民意調查發佈記者會
新聞稿
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國策智庫6/20公佈最新民調,65.3%認為蔡政府「維持現狀」的中國政策應調整,75%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兩個國家,75.8%支持以台灣名義申請入聯,88.2%支持推動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
新台灣國策智庫於2017年6月20日召開「國人對巴拿馬斷交與台灣國家定位看法」趨勢調查發佈記者會,由凱達格蘭基金會董事長高志鵬主持,趨勢民調中心總經理吳世昌、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副教授蒙志成、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李明峻與凱達格蘭基金會執行長陳致中出席與談。本次民調內容包括巴拿馬斷交與兩岸關係、台灣民眾對中國看法與國族認同、兩岸關係趨勢調查及國家正常化看法等。
本次民調委託趨勢民意調查公司,調查時間為2017年6月17日至18日,調查對象為戶籍設於台灣且年滿 20 歲民眾,採用電話調查,並採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執行。完成樣本數為 953份有效樣本,在 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2個百分點。
凱達格蘭基金會董事長高志鵬表示,大家都知道台灣長年重要的邦交國巴拿馬上周無預警地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對比蔡英文總統甫上任就去巴拿馬出訪,這樣的結果當然對台灣造成一定的衝擊。基於新台灣國策智庫長年關注台灣外交關係、兩岸走向與國族、統獨認同相關議題,本次台灣外交上重大的挫敗,民眾看法極為重要,透過民調瞭解台巴斷交是否影響到台灣民眾對中國看法,以及未來蔡英文總統的兩岸政策是否要調整,是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從台巴斷交來看,對於蔡總統表示不與中國進行金錢外交的聲明,有46.6%支持,39.5%不支持;至於台灣僅剩的20邦交國,有51.5%擔心會持續斷交,但也有41.9%並不擔心。至於台巴斷交對兩岸關係影響,58.7%認為將對兩岸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僅19.3%認為正面;至於一年內減少兩邦交國,46.3%民眾認為是中國違背和平發展承諾,但也有35.5%表示是因為蔡總統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對於蔡英文總統上任來堅持「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有65.3%認為應該要調整;至於若兩岸無法維持現狀,則有54.8%認為台灣應該要獨立成為一個國家,23.6%表示應與中國統一。台巴斷交對於台灣整體民眾長期的國家與統獨認同,目前尚未產生影響;多數民眾(80.1%)仍認同自己為台灣人,僅20.9%對中國有好感,與四月份調查相比變化不大。至於台巴斷交是否會加速民眾希望台灣邁向正常化國家,調查顯示有88.2%民眾支持台灣往正常化國家邁進;75.0%認為兩岸分屬兩個不同國家;至於是否要正名制憲,有55.5%表示支持,30.6%反對;但若要修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大陸,民眾意見較為分歧,38.3%支持,39.1%反對。2017年九月的聯合國大會,是否支持政府積極地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則有75.8%民眾表示支持,僅14.7%反對。
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蒙志成副教授三點分析:一、中共外交攻勢下的統獨民意與兩岸關係態度:本次民調顯示,台巴斷交後的局勢讓原先受川蔡熱線所鼓勵起來的獨立支持者,又陷入隱性不表態的狀態;相較4月的調查,當追問如果不能維持現狀時,「獨立成一個國家」的支持者則從62%滑落到54.8%,少了7.2%,其中5個百分點可能是轉向「無明確意見」(從16.8%提升到21.8%),另2個百分點則可能是倒向「與中國統一」(從21.2%到23.5%)。可見中共在複製操作類同扁政府時期打壓我國際空間的「三光政策」(將邦交國挖光、國際政治生路堵光、對等談判籌碼擠光)時,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收其「撼獨」效應,但在爭取「趨統」則效果不大。另外,中共對我進行外交戰,雖然可以遏制台灣內部獨立聲浪,但卻也讓台灣民眾更加感受到對岸的敵意;調查顯示,總體來說,不分藍綠,有75%台灣民眾認為兩岸「分屬兩個國家」,只有14.2%認為「同屬一個國家」;75.8%支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88.2%支持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連「中華民國都打壓」,似乎也造成了支持92共識的泛藍支持者對中共的反感。因此,中共意圖以「三光策略」對台外交封鎖、排除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切割台灣地緣戰略地位、威逼利誘台灣邦交國、干涉台灣與非邦交國交往等作為,形式上可能造成民眾「不再喊獨」,但實質上也型塑出「兩岸非屬一中」的認知結果。二、藍綠認同差異下的各自表述:巴拿馬宣布與我斷交後,國內輿論有兩股聲音:一是中華民國外交陷入危機而感憂心,應積極修補兩岸關係;另一則是儘管中華民國外交陷入危機,但以台灣為名的外交努力,則現曙光。本次民調顯示,有58.7%的民眾認為台巴斷交對兩岸關係會有負面影響,僅有19.3%認為是正面影響,足見民眾普遍認知邦交國與我斷交,背後有兩岸關係負面發展的因素。然而,儘管憂心,民眾對於誰該負起兩岸關係惡化而造成我外交空間受限的責任,到蔡總統的斷交聲明支持度、以至於民眾對於未來是否還擔心其他邦交國續與我斷交等議題,則呈現明顯的藍綠差異。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顯見藍綠支持者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不同認知,仍是影響當前國人對於台灣外交關係因應的關鍵所在。三、台灣人國族認同的震盪衝擊與戰略調整:如同以往本智庫針對國族認同的持續性調查,在僅有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的單一選擇下,本次調查仍舊呈現絕大多數民眾屬台灣人認同(80.1%)。然而,相同的問題、對比以往,卻是呈現整體下滑的趨勢,此次受巴拿馬斷交的衝擊影響,更來到2014年1月以來的新低點,中國人認同則來到12.9%的歷史新高。中共挾其政經實力,在對台經略上「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一方面積極推動「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的民間社會交往交流,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強化「一中原則」的結構限縮,迫使我政府在兩岸關係上的被動因應,加上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路線開展路線歧異、未有主流共識,以當前蔡林體制的低檔民調,更難以有效支撐兩岸「維持現狀」政策。決策當局當調整「重內政、輕兩岸」執政主軸,積極思索研擬當前內政改革對兩岸關係外部效應之正面影響策略。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表示,本次民調內容幾點特別值得解讀:1. 近七成民眾認為巴中建交對台灣產生負面影響,也擔心斷交潮,特別是20-29歲族群約近七成,認為斷交事件是中國因素較大比率高。2. 八成八民眾支持「維持現狀」,超過七成支持蔡總統調整「維持現狀」主張。3. 統獨必須擇一時,約六成六民眾主張獨立,對中國好感度最低約一成二四與兩成,這類民眾沒有年紀大一點人的中國情懷包袱。4. 若是台灣人或中國人時,約六成六直接回答是台灣人,不會回答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若只能選擇一種,約八成七六的年輕人回答是台灣人。5. 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有近九成支持率。6. 尊重中國是一個國家年齡層比例以20-29歲最高,約四成七主張對等尊重。7. 支持制新憲與台灣正名,在20-29歲族群高達七成一。8. 支持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約八成四。9. 支持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邁進,在20-29歲族群約有九成四二支持率。10. 台灣中國分屬兩個國家,一中一台,在20-29歲族群高達八成七,30-39歲族群為八成二。整體而言,可以發現「天然獨」世代之確認,這是迥異於四十歲以上,教育上仍受大中國思想教化的族群,特別是在台灣主體意識與自我認同在所有年齡層最強烈清楚,比例很高,很難逆轉。換句話說,民眾清楚知道台灣、中國為兩個國家,台灣主體意識形成,支持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支持制憲與台灣正名。因為比例極高,不會逆轉。所有政黨領導人,所有兩岸領導人,都不能忽略這個趨勢。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李明峻認為:一、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得中國代表權之後,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就日益減少,目前減到20國,日後再繼續減少,只是時間問題,但我們四十幾年來面對這個問題,就只有一再重覆地譴責中國政府打壓,有時還批評對方政府忘恩負義,難道就只有這種對應方式嗎?這種有點情緒性的反應對中華民國有好處嗎?台灣還要繼續這麼下去嗎?二、國際社會上「斷交」是十分嚴重的事情,中日與中菲關係緊張時連大使都沒有召回,而中華民國並未與巴國交惡,且巴國總統在與中華民國「斷交」時還表示很感激兩國在維持邦交期間的友誼和合作,這樣為什麼會「斷交」?那是因為兩國之間並不是「斷交」,而是當巴拿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時,中華民國自然喪失其國際法上的地位,雙方當然無法維持邦交。國際社會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為所欲為地否定別的國家,雖然很多台灣人不這麼認為,但兩岸目前在國際社會實際上還是爭奪中國代表權的情況。三、如民調結果所述,75.0%台灣民眾認為兩岸分屬兩個國家國,現在的政府也表示不接受一個中國,但國際社會還是在一個中國的思維下,認為兩岸在國際社會上卻還是爭奪中國代表權的情況,與我們有邦交的國家就是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國家,此點當然違反國際社會的事實,因此我們是在進行一場註定是穩輸不贏的競爭。這種台灣民眾與國際社會認知的落差如何解決?四、其實台灣獨立問題早先是從推翻中華民國政府出發,其後正名制憲也都是為消滅中華民國這個國號,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致力減少中華民國的邦交國,等於也是在消滅中華民國,當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再繼續減少時,等於提醒台灣人民好好思考要不要「中華民國」這個圖騰。「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不能用,在兩岸關係上不能廢,目前這種矛盾的狀況困擾著台灣民眾,但若有一天台灣民眾決定不再擁抱「中華民國」時,將會變成兩岸更大的難題。
凱達格蘭基金會執行長陳致中表示,斷交後的時間點做這份民調具有特殊意義,多處內容值得大家思考參考,特別是,關於台灣與中國關係,約55.7%民眾認為「維持現狀」,超過半數,另外偏統一及獨立各有一定的支持比率,何謂「維持現狀」?再觀察另有65.3%民意認為蔡政府現行「維持現狀」政策應該要有所調整,既然過半支持維持現狀,卻又支持調整,個人以為蔡政府兩岸政策迄今仍不明確,「維持現狀」是指「台灣中國、一邊一國」,還是馬政府時期強調「一個中國、九二共識」?還是其他?到底要維持什麼現狀?再看,約有75%民眾認為,兩岸是兩個國家,這個比例很高,顯然民意支持的維持現狀並不是一中,因此蔡政府當前回應民意力度與深度不夠,沒有具體滿足兩岸是兩國這一大塊民意之要求,應當揚棄維持現狀,改弦易轍,以台灣為主體,團結民意,主動出擊!
智庫在此呼籲蔡政府,除了針對本次台巴斷交提出因應措施之外,如何強化推動台灣主體路線格外重要,特別是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陳水扁前總統時期,努力整合利用民間及政府各項資源與力量推動台灣加入WHO及UN,今年台灣係在未獲得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邀請函後才轉而提案加入觀察員,未免也太過於被動消極。今(2017)年九月即將召開聯合國大會,外交部應該採取具體作法,才能真正回應民意。「維持現狀」不是仰中國鼻息,不是事事忌憚北京生氣,目的是要維持一邊一國、兩個國家的現狀,只有強化這點才能強化國人認同,走出自己的台灣路。邁向國家正常化有88.2%支持,如何去推動?目前很可惜,公共論述、社會對話仍不足,國家如何正常化?顯見目前不夠正常,比如需要思考正名、制憲、加入國際組織等具體作為。
陳致中回應媒體提問時指出,如果有人主張台灣不再有任何邦交國,代表台灣不與北京爭一中代表權,台灣即可重新出發,這是不切實際的看法。台灣目前並不爭一中代表權,我們爭的是合理的國際生存空間。日前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表示同意台灣實質的獨立國家,我們必須證明我們在這裡,也就是即便台灣只剩一個邦交國也具有意義。邦交國對台灣國際生存很重要,在國際上看待我們2350萬人都是一體,台灣也好,中華民國也罷,都是同一的,而不是因為無邦交國而發生台灣國,這是兩個層次的問題,必須分開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