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業西進中國七年營運績效暨「新南向」國家市場布局之展望
阿湯哥 (曾留美多年主修財經,身兼自由台灣黨終身義工)
筆者日前拜讀日前10月8日刊載有關自由時報財經記者王孟倫的兩篇報導,談到本國銀行業者西進中國開設分行開業營運、至今將屆滿七年,當初大家寄以厚望並「一頭熱」搶進登陸,市場派更是誇稱是「超級利多」、「國銀大補丸」;結果事與願違,實際獲利情況不佳,中國分行佔整體國銀獲利比重僅有1%,我國銀行業在中國分行交出一張讓人失望的「慘淡成績單」,此和中國號稱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相較下,真是相當的微不足道。我國銀行業西進中國,從原本的「一頭熱」變成現在「大退燒」,今非昔比!自去年520小英總統上台以後,本國銀行向金管會申請前往中國設置分行,僅土地銀行與中信銀兩家;至於基於市場布局及策略考量的因素,國銀海外市場布局也全數轉換為政府力推的「新南向十八國」為主要標的國家。
在此筆者擬針對台灣銀行業西進中國七年營運績效、「新南向」國家市場布局,進行更進一步探討並點出中國銀行業目前經營的風險情況,旨在讓中國台商與關心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者參考與借鏡。由金管會提供本國銀行整體與中國分行自2011年起之獲利表現 (單位: 新台幣億元、%) 如下: 2011--2,000/3.4 (0.17%);2012--2,402/8.8 (0.37%);2013-- 2,576/16.4
(0.64%);2014-- 3,200/36.2 (1.13%);2015-- 3,196/19.7 (0.62%);2016-3,001/6.3
(0.21%);2017 (1~8月)-2,202/23.1
(1.05%)。國銀前往中國的布局設點經營,由於無法在各省市「遍地開花」,僅侷限於若干重點城市,因此創造利潤的金額佔本國銀行整體獲利金額為「車水杯薪」。以去年前八個月的獲利僅有4.7億元,平均國銀的全部中國分行每個月獲利竟不足600萬元。由於中國分行去年的基期相對偏低,故使得今年前八個月的獲利大幅成長,並非國銀在中國獲利有所突破或斬獲。
若再以「獲利貢獻度」進行比較與分析,更能看出國銀西進中國之成效不彰。今年前八個月國銀整體稅前盈餘為2,201億元,其中「國內總分行」獲利貢獻佔比為65.7%、「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佔比為23.8%、「海外分行」為9.4%,而「中國分行」貢獻度僅佔1%,幾乎是微不足道,甚而悲觀論者以「棄守」中國市場代之,亦不覺得可惜;此和過去馬政府時代本是國內銀行業最夯的議題,市場與媒體大肆吹噓國銀至中國設置分行將是「金雞母」,存在著太大的落差。若不計算第一年,中國分行獲利每年最多有36.2億元,最低才6.3億元,顯然大大不如預期。
近年來由於中國政經情勢不穩定與成長趨緩,金融市場大幅緊縮,倒帳、欠債的弊端頻傳,此讓本國銀行業在當地分行提高警覺,加上國內的金管會又要求嚴加控管市場與經營等風險,故國銀中國分行在經營策略上乃趨於保守因應,嚴審授信案件、避免踩到地雷,抱著寧可少賺、也不要賠錢的心態;為規避風險起見,現在國銀已逐漸把海外市場的發展重心,從中國市場轉向東南亞國家。
今年以來,本國銀行申請布局中國與新南向國家如下所述 (資料來源:金管會): 計有土銀、中信銀、彰銀、台銀、第一銀、台灣中小企銀、合庫、國泰世華、中國輸出入銀行等九家公民營行庫,分別在澳洲設置布里斯本與墨爾本分行
(2)、菲律賓馬尼拉設置辦事處 (1) 與分行 (2)、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置辦事處 (1) 與收購加拿大豐業銀行子行
(1)、越南胡志明市設置辦事處 (1)、泰國曼谷設置辦事處
(1) 與參股LHFG、印尼雅加達設置辦事處 (1)、印度孟買辦事處 (1)、柬埔寨投資金邊商業銀行 (1) 與金邊分行設有支行 (1);而在中國僅有廈門與深圳分行 (2)。由此觀之,過去「中國熱」有明顯退潮、萎縮的趨向,代之而起的新南向國家則為與日俱增,逐漸成為顯學區域。國銀在中國目前經營是日益困難,獲利幾難有起色,加上兩岸關係又陷入「急凍」的狀態,使得國銀在海外布局策略出現明顯的變化。而小英總統上台的這段期間後,國銀申設分行「全數落腳」於新南向十八國 (包括東協十國、南亞六國及紐西蘭、澳洲等) 為主。
中國的問題重重,除了外匯存底的持續下降,銀行業也面臨存款日益短缺,若不儘快解決,可能演變成為流動性危機,恐加劇人民幣的崩跌。中國35家上市銀行中,共有22兆美元資產;而官方公布的銀行業存貸比中值67%,中國銀行業的流動性純粹是透過會計手法所做出來的。S&P預估中國銀行業真正的存貸比已經上升至80%,信貸增長速度由目前的13%加速至15%,至2021年整體銀行業存貸比將達到100%。屆時銀行業的超額準備金將被耗盡,就算中國人民銀行調降其存款準備率,也很難禁止銀行業更加依賴從貨幣與資本市場中融資。另一大問題,就是恐怕發生資本外流的現象。加上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在2018年底前還會再貶值5%,調降存款準備率將可能重創人民幣匯率。但無作為也不可行,若放任流動性問題的惡化,最後可能引發市場對銀行業的償付能力恐慌。鉅亨網之前一則消息報導: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 (Shibor) 的1年期品種,去年11月以來持續上行,從大約3.03%,至今年5月24日再上漲0.83基點,達到4.3220%,持續高於貸款基礎利率 (LPR,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也是銀行貸款給予客戶的利率基準) 為4.30%。在金融「去槓桿」的持續下,中國銀行業所面臨的形勢將是危機四伏。當Shibor高於LPR時,顯示銀行本身的借貸成本,還高於放款給予客戶的利率。就像是形成「麵粉貴過麵包 (成本高於售價)」的不正常現象。換言之,中國總體經濟演進的不佳,此必致使銀行業的經營恐無法言吉或順暢,故國銀在中國將很難有出現樂觀的理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