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具有世界風貌的台灣文化
蔡百銓
【說明】本文於2005年2月張貼於某網站。當時撰寫此文,乃因扁政府期間,民間常有語焉不詳的反中華文化論調出現。姑且不論反中華文化是否可行,如果企圖摧毀國民黨文化建設成果而從頭建設,恰好重蹈台灣四百年來文化發展定期出現的「斷層、失序」之覆轍。何況所有文化都是人類共享的資產,例如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都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台灣反對中華文化豈非反對自己?台灣如今保存著正宗中華文化與南島文化,應在這兩種基礎上加以改造,同時廣泛吸收其他文化精髓,營造「具有世界風貌的台灣文化」。台灣應該是主詞。馬總統的「打造具有台灣精神的中華文化」則把台灣當作形容詞。台灣以建構海洋文化自期,何謂「海洋文化」尚無完備論述。海洋性格是廣納百川,兼容並蓄。有容乃大,吾人豈可耽於反這反那。
近年來台灣面對著中國兼併威脅,本土意識高漲,台灣研究成為顯學。然而台灣一向疏於國際文化研究,如今一昧凸顯本土,有些人士甚至敵視中華文化,不能持平以對。其流弊可能會使台灣陷入過度內省內視而自怨自哀,甚至僻陋狹隘反而夜郎自大。
台灣既以「海洋國家」自期,過去疏於世界研究。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現在我們不妨安然承襲既有資源,同時更加積極推動國際研究,以便更有效擴大國人國際視野,以助國人走入國際社會。
哀哉!斷層、失序的文化發展
台灣四百年來歷經各種外來統治:荷蘭與西班牙、明鄭與滿清、日本統治。如能累積這些西洋與東瀛的多樣文化,應可參考對照、取精用宏,擇善除惡、去蕪存菁,建構具有世界風貌的優質台灣文化。
然而台灣卻不斷重演一種歷史悲劇,後繼政權幾乎立志剷除前朝政權的文化遺產。若干硬體建設或能倖存,軟體建設幾乎消滅殆盡。具體言之,明清時代去荷蘭化,剷除基督教文化與新港文字;日本時代去滿清化;國府戒嚴時代去日本化與去本土化。如今日本文化幾乎隨著老輩台籍人士凋零而消失,取代的大致是少數哈日族膜拜的新宿文化。
四百年來,台灣文化發展不斷出現斷層,戕害永續發展的命脈。2000年台灣本土政權成立迄今,能否懲於歷史教訓,妥善珍惜現有中華文化裡的正面成分?
政治歸政治, 文化歸文化
如把台灣文化發展與鄰邦做個對照,更可窺出台灣這種獨特的歷史悲哀。日本大化革新吸收中華文化,將之精緻化,發展出書道、武士道、茶道、花道等等。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吸收西洋文化不遺餘力,但是對於各種文化基本上仍是兼容並蓄的。最能反映日本文化三種層次發展的,莫過於民間的生命週期儀式:出生時採用神道教儀式 (代表本土文化) ,結婚時基督教儀式 (代表西洋文化) ,喪葬時佛教儀式 (日本佛教主要還是源自中國)。本土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並育不駁,逐層累積而不互相排斥。
南韓勤於吸收西洋文化,自不待言。南韓在政治上「去中國化」,把首都漢城更名為首爾,更與中國爭辯高句麗歷史解釋權。但是南韓在文化方面卻尊崇儒家學說,甚至與中國爭奪端午節的人類文化遺產宗主權。
菲律賓曾受西班牙 (1542 - 1898) 與美國 (1898 - 1946) 統治。菲律賓保存西班牙流傳下來的天主教文化,同時承襲美國文化遺產 (例如保存英文為官方語文)。越南曾受中國統治千年,在政治上最敵視中國,在文化上卻最仰慕中華文化。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繼續沿用中國典章制度,例如科舉考試與政府體制。越南淪於法國統治後,吸收法國文化,獨立後仍然保存法文為官方語言之一。這些鄰國都能層層累積歷史文化,不像台灣這樣後朝推翻前朝、務必除之而後快。
中華文化有其正面成分,即使蓄意除之,有時候難免徒勞無功。舉例言之,日韓兩國語言屬於烏拉阿爾泰語系,與屬於藏緬語系的漢語風馬牛不相干。兩國有意去除其文字裡的漢字,仍然無法竟其功。
台灣以建構「海洋文化」自期。何謂「海洋文化」,尚無完備論述。海洋性格是廣納百川,兼容並蓄,誠所謂「有容乃大」。中華文化既是世界文化一環,我們追求國際化、全球化,何必敵視中華文化?
去中國化的迷思
台灣面對著中國兼併威脅,有人主張正名為「台灣國」,希望徹底擺脫亡國滅種噩運,遭致對岸「去中國化」之攻擊。然而何謂「去中國化」?未見彼岸提出論述。是否在政治方面,不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表投降,就是「去中國化」?還是在文化方面「去除中華文化」,才是「去中國化」?
如果是前者,那麼北京為什麼不向台灣獻表投降?如果是後者,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否代表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又是什麼?即使「台灣國」這三個字何嘗不是漢字?閩南語與客家話難道不是中華文化一環?原住民南島文化當然不屬於中華文化系統,然而中國境內何嘗不是保存著 55 種少數民族文化?
再回頭談論何謂中華文化。中國以文化綿延五千年自豪,然而中華文化其實不斷吸收外來成份而多次改頭換面。有時候是出自欣賞而吸收外來文化,例如唐宋吸收佛教而有「印度化」之稱;有時候則是基於救亡圖存的考慮,例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清末「師夷長技以制夷」、民初迎接「德先生 (民主政治) 與賽小姐 (科學)」。中國共產黨奉行馬列主義也屬於這種範疇,雖然事實證實這種路線錯誤。
中華文化是動態的,不是停滯的,每個朝代各展風華,呈現不同風貌。如果說台灣是「去除中華文化」,那麼請問這是以哪個朝代為基準而下這種判語?如果以傳統中國為基準,那麼中國共產黨才是最徹底「去除中華文化」的:實施共產主義、批孔揚秦、企圖漢字拉丁化、發動文化大革命等等,哪一樣不受衛道之士抨擊詬病?其實台中兩國都在改造中華文化,只是方向南轅北轍罷了。
是現代化, 不是去中國化
「文化」究竟如何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1 年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應把『文化』視為某個社會或某個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情感方面的不同特點之總和;除了文學和藝術外,文化還包括生活方式、共處方式、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文化意涵如此繁複,台灣即使正名,也只能說是在中華文化範疇裡的一個政治小動作,擔憂這是「去中國化」毋乃過慮。
中華文化在台灣可謂根深柢固,難以撼搖。過去五十多年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積極推動「中國化」。何況台灣的「唐山公」原本就攜來強勢中華文化,明清兩百多年統治更強化中華文化,日本文化本身也蘊含相當份量的中華文化成分。
觀乎民進黨長期以來推動的現代化、民主化、人權化等等,只能說是對中華文化加以整形與改造。試問台灣不如此改造,如何能在廿一世紀倖存世間?今天台灣努力的方向,必是明天中國努力的目標。台灣開個先例,可供中國參考借鏡。難道專制獨裁、迫害人權才算是獨獲中華文化薪傳?
多與全球對化
「去除中華文化」在台灣既不可能,也沒必要。中華文化是人類嘔心瀝血數千年的結晶,彌足珍貴,如何去蕪存青、賦予新義,才是吾人應該努力的方向。美國獨立,在政治上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在文化上並未「去英國化」,反而是加以改造。明乎此,我們大可安然承襲中華文化的正面成分,不必理會對岸「去中國化」之情緒爭辯。多與全球對話,不必與中國對罵。
全球化與國際化才是台灣當務之急。良以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近乎孤立久矣,缺乏外在因素刺激,國人國際視野恐嫌狹隘。這固然外交工作形格勢禁有以致之,然而台灣人民缺乏對於外國文化的好奇之感,學院裡外國文化研究幾乎與社會脫節,恐怕更難脫其疚。學院受限於先天性格,難以寄予重託。如何在短期內有效打開國人國際視野,不再睜眼只能面對彼岸百般恫嚇,或許應是我們努力的一項當務之急。
文化越是多樣,越能保障人類生存。例如西醫治不好惡疾,可以嘗試中醫。反之亦然。台灣接觸與引入更多樣文化,廣結國際善緣,培育更寬廣國際視野與更恢弘胸襟,必有助於國人走入國際社會與保障台灣本身生存。孤芳自賞,自艾自憐,台灣恐將淪於一種近乎文化鎖國狀態。空以「海洋國家」自期,其實只能望洋興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