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美麗的光景很快就消失
李敏勇
日蝕
下週雨的午後
街頭暫時洗淨了樹身
枝葉顯露光潔
但美麗的光景很快就消失
我看見一個行乞者
跪在街角的速食店門口
渴望路人伸出援手
而人潮洶湧流過
冷漠的世界
陰影在重金屬下繁殖的世界
霓虹照耀發霉的建築
貪婪的重負靠彎腰駝背掩飾
我走近並遞出一張紙幣
迴避感謝的眼光匆匆遠離 (一九九O)
我不是田園詩人,鄉村經驗是我童年成長經歷過、而且成為我生命的感覺和涵養的成分,但卻不是我成年以後的現實。可以說,我是一個都市型的詩人。
都市的光與影是文明的課題。記得,有一年在德國參觀科隆的路易美術館,當時正以歷史意識展覽二十世紀的美術,其中的一個單元主題就是都市的光與影。
社會學家在觀察都市時,會以「匿名」和「孤立」去形容人們的情境。這與「市民社會」「市民權」的政治與文化觀念對照,充滿了負面性,生活的焦慮現象,都市比鄉村更明顯。
但在台灣,似乎鄉村也消失了,鄉村的情境,不再是農業被保護得很好而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覺到真正安置。都市聚居的是超過其負荷量的人們,相應的是工業化帶來的零細化,不安現象充塞其中。
〈日蝕〉並不是氣候現象,只是借用「蝕」的語意,用來形成陰影。照理說,白日應該充滿陽光,但其實不然,陰影並不是雲彩籠罩形成的,而是都市的街角景象常常存在的有缺憾的人間景象。
在都市的光鮮亮麗裡,也有行乞者。這首詩就是「我一與一行乞者」之間形成的都市風景。這裡的「我」,會是你或他,如果你或他在這種事態中也有所閱讀或思考。
我曾以下過雨的日後可以看到彩虹,描述過污濁空氣中,雨珠帶來彩虹,而架起山谷的橋。這首詩,雨也有清淨我們都市的功用。但清淨也只是短暫的。
我常看到行乞者在街角在路口,為了生活而難堪地同路人伸手。相對酒醉金迷的都市現象,這樣的景況刺痛觀照者的心。任何的同情看來都是薄弱的,因為你會想到一位日本詩人說的「如果世界還存有一個癩痢頭的,作為詩人的你不能認為你不是那個人!」
詩人能夠做什麼真正有益於人們的事?言語的力量能貢獻什麼?以一首詩嗎?以一首又一首詩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