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話的韻味
楊上民
媽祖婆是中國大陸流傳到臺灣的民間信仰,它不是宗教。一年一度由大甲出巡掛香,是清乾隆皇帝為報答媽祖協助敉平林爽文事件而勑令的習俗之一。
至於臺語文,實際是河洛語文的沿襲,所謂河洛語文,不是黃河與洛水的地域,而是唐堯以前的部落文化,不能用羅馬拼音來取代,否則音韻不準,失去原有臺灣話的韻味。
謝魁源說:「台灣話是閩南話,台灣人卻稱之為「河洛話」,意謂台灣話,就是【古漢語】,就是古代【河南洛陽】地區漢人使用的語言,是漢字所記錄的【最純古漢語】;與【五胡亂華】後所形成的近代漢語--普通話相較,台灣話依舊保有平、上、去、入分陰陽【四聲八調】的【漢語基因】,依然保存【前位移音】、【連讀變音轉調】的漢語特色」。
所謂的漢語,那是劉邦建立漢朝,臺灣古老的教書先生所使用的讀法。實際上,臺語文是河洛語文的沿襲。所謂河洛語文,不是黃河與洛水的地域,而是唐堯以前的部落文化,夏商周時代的都邑於河南洛陽,所共通的語言文化。臺灣話不能用羅馬拼音來取代,否則音韻不準,會失去原有臺灣話的韻味。
至於閩南語字音,因「彙音寶鑑」著者沈富進,囿於漢文的北京音及羅馬拼音與國語注音法,致無法掌握八聲,乃有所謂八聲七音的拼法。其與「說文解字」之著者許慎相同,都落入漢語的陷阱中,以至於脫離臺灣文化之源頭,彼等所留著作,當然會誤導後人學習,如同王弼注經一般,誤導後人對經文原有之認識。
康熙字典有些字音,在漢語的框框中作反切音,亦有失真,所以吾認為,當今的國語(即北京語),是臺語文之障礙,而漢語則是臺語文之瓶頸。障礙不排除,瓶頸不突破,則臺語文在新創字不斷地產生而替代下,會如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每況愈下,而原有的臺灣語文,會被無知者新創文字埋沒,以致於「獦獠」與「河洛」難分,孰為之過哉?真學者扮假專家,以後於臺灣語文之中國的普通話為教本,誠臺灣文化之不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