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中華民國公務員的國際建築迷思

中華民國公務員的國際建築迷思

自由台灣黨政策部主任 溫朗東

做為外來的殖民政府,公務體系長期以來的思維,並沒有以台灣為主題做出百年規劃,經常以「國際觀」為保護傘,掩飾自己的思維怠惰。

日前台中市「智慧營運中心」的設計發包,引發建築界眾聲撻伐,因為標案限制台灣建築師不得獨立標案,僅能跟外國建築師合作。但又掩耳盜鈴的怕會被罵,於是限定外國建築師的參與比例,必須高於35%低於50%

這種怪奇荒誕的標案限制,讓知名的國際建築師無法大展拳腳,而在地認真經營的台灣建築師,卻又無法獨立參與,形成兩頭不到岸的窘境。

回歸到國際競圖的議題,之所以會在近年引發風潮,乃是藉由建築設計的美感,引發群眾的城市認同,進而彰顯執政者的政績。

然而,我們從基層民眾的角度出發,這種透過巨大的建築物引發認同的運作方式,對於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階級流動毫無幫助,就像封建帝王的宮廟,讓人民看了肅然起敬,卻無法促進社會進步與公平。

並不是說建設要「一切從簡」,而是要避免虛華浪費。適度的現代建築設計,可以提昇人民美感,激發對生活的想像,仍然有其必要。但是,過度仰賴「舶來品」的憧憬,無助於提昇台灣在地的建築素養。

少部份大型的公共建設,如果需要國際競圖來促進競爭,本地及國外的建築師應該一視同仁,不應該有參與比例限制。其餘的公共建設,應該要讓台灣建築師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如果擔心設計達不到國際水準,應該從學術交流與美學普及的方向著手,而不是一昧向國外借牌美容。

公務體系之所以產生「國際迷思」,根本上是缺乏「建設台灣」的信念,一切但求速成,自己現在缺乏的,跟國外引進就好,不必自行培養;被批評獨厚國外建築師,才弄出四不像的標案規格。


殖民體制的最大惡習,是滲入到社會每個角落的短視近利,一切以母國、以少數人的利益為核心,無法以台灣人做為本體思考。所謂的解殖,其實是很生活化的,簡單來說,就是把台灣當作永遠的家,進行建設思考的百年大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