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公投法補正面面觀

公投法補正面面觀

溫朗東

公投法補正近日三讀通過,整體來說,是中華民國流亡政府在台灣人的民主運動壓力下,朝向民主化、本土化的過程。這並不意味著建國運動獲得突破性的進展,但若能促進公民政治的良善風氣,則有助於住民自決的目標。

首先,從台灣建國的角度來看,這次的公投法是流亡政府的內部修正,無法打破中華框架,進展到國旗國歌國號的修正,是可以預見的。

公民投票法是在中華民國體制內的法律,跟體制外展現住民意志的住民自決投票,兩者性質截然不同。期待公投法可以解決中華框架,就像是期待房子的內部整修,可以解決「整個房子都是違建」的問題,是不切實際的。

建國終究還是得要回歸超越體制的公民運動。全面執政的民進黨並不會積極做台獨,這是個必須釐清的基本事實。

但是公投法補正依然是民主的一大進展,在這次的修法中,投票年齡投票年齡從20歲降至18歲;提案人人數門檻,從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選舉人總數千分之五,降至「萬分之一」;連署人數從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選舉人總數的5%降至「1.5%」;原本有效投票結果的「雙二一制」,也修正為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1/4以上者;除此之外,廢除公投審議委員會,改由中選會舉行、公投遇選舉則同日、可不在籍投票 ......等等。

這些修正,大幅降低了公投的門檻,讓人民有直接參與政策形成的機會。這同時是公民集體智慧的一大考驗,未來統派及藍營勢力,藉由公投阻礙本土化政策的形成,將會越來越多,如果台灣人覺得票投民進黨就可以進入「公民休兵期」,那恐怕無從防禦統派及藍營的積極動作。

從未來的政治局勢來看,公投會逐漸進入台灣人的生活,引發更多的公民直接參與、連署動員運動、公開政策辯論。

這些改變,並無法「直接」的導致台灣建國的實現,但可以「間接」的打破殖民體制的政治冷漠文化,讓本土化政策有更多讓民眾了解參與的機會。人民對政治的參與程度增加,長期被污名化的台獨就有正面論述,擴大認同的機會。

即使公投法補正是民主的一大進展,背後的隱憂依然是「民進黨的被動性」。

表面上來看,民進黨順從了公投法補正的民意,是公民社會的進步。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公投法補正是許多公民社團長期努力、街頭抗爭的結果。民進黨只是被動接受,放棄了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這說明了如果社會運動停擺,民進黨的改革也會停擺。


基於民進黨在體制內搖擺於維持現況與華獨間的立場,雖然我們暫時離開了中國國民黨的中統風險,仍然得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推動本土化政策,去實踐住民自決建國。一旦我們袖手旁觀,制度的進步終究只是一場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