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騎自行車者之神經學傷害

騎自行車者之神經學傷害

陳順勝 醫師

自行車在1817年由Karl von Drais開始把它當為人力啟動車使用,從那時開始被持續作為對心血管有助益的非侵襲性有氧運動。

一開始自行車首先被當為郵件服務與送法律公文案件的商業用交通工具。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自行車做為運送軍人與戰鬥物資到戰地的有效交通工具。

1896年自行車首先被納入奧林匹克比賽項目,1996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把它加入山上自行車比賽,而在2008年在北京又把摩托車加入為比賽項目。

1994年美國疾病管制局統計5~14歲小孩有73% 騎自行車。

騎自行車引起的傷害分成兩類 : 包括急性身體外傷與慢性過度乘騎。

據統計自行車傷害死亡率,在2300個醫院住院中有900例,另外有580,000人次的急診。雖然山上自行者傷往在所有年齡中,僅占傷害的3.7%,但是每年還是有51%的悠閒騎車,及85%的山上競賽騎車有傷害發生。

自行車引起的相關傷亡年齡層最高在9~15歲,而山上自行車傷亡的年齡群高峰在20~39歲。與汽車碰撞所造成的死亡及傷病,在高齡騎車者特別是男性有最 高的傷亡率。大部分騎車相關的傷害屬於表面外傷,但是與汽車碰撞通常會造成頭部外傷,佔所有自行車死亡或長久殘障的60%

以頭部外傷而言,越野騎自行車比一般路上騎車者安全,頭部、臉與牙齒的受傷來的低,可能跟與汽車相遇的機會較少以及更常使用安全帽有關。

根據最近十年的嚴重自行車傷害分析,發現有18%頭部外傷,10%脊髓損傷。而其中頭部外傷最大的風險就包括沒戴安全帽、與汽車碰撞、不安全的騎車環境、及男性。

嚴重的頭部外傷包括嚴重顱內出血及腦挫傷。雖然佔自行車出事率比率低,卻是造成死亡的最大原因。顱內出血與挫傷最典型的是波及大腦皮質、小腦及腦幹。最常 見的頭部外傷是密合性頭部受傷,看不到構造的病變,主要是短暫失去知覺。不出意料之外的只有1.5%的頭部受傷者需要開刀治療。安全帽可以降低頭部外傷的 風險達69~85%,據統計雖然50%的小孩有戴安全帽但只有15-25%是持續性或正確戴著。

騎自行車戴安全帽立法之後可以增加戴安全帽的比例,也可以有效降低頭部外傷的發生,以社區為基礎的計畫,提供免費或補助的安全帽也可以鼓勵小孩子騎自行車時戴安全帽。

預防措施主要在於教育騎自行車者認識路面與氣候所造成的風險。要鼓勵年輕小孩避免在交通頻繁時刻與地方騎車。而應該設計自行車道,利用較平的路面減少障礙,並取締錯誤的行車方向。

Aultman-Hall Kalteneoker表示騎在人行道及精巧的自行車道比騎在路面上安全許多。

研究發現自行車受傷者12%有脊髓損傷,其中頸椎是最常受傷部位,典型的在手握把橫桿上,身體前傾,車子碰到障礙物而失去控制所造成的。受傷可能從單純的脊椎骨折到很嚴重的脊髓損傷甚至於脊髓橫斷受傷,跟頭部外傷不一樣的是脊髓損傷常常需要立即開刀處理。

末梢神經傷害,最常受傷的是尺骨神經,因受壓迫而外傷,位置包括在胸腔出口、手臂、手肘或手腕的部位。手腕的部位特別是Guyon’隧道是在重複受傷最容易傷害的地方,有人把它稱為自行車麻痺手。臨床上以小指或戒指指的一半會感覺麻木為主。

其實Patterson研究發現長距離騎自行車者有92%經歷過尺骨神經感覺麻痺的症狀,而且24%是雙側的。Akuthota經由電學檢查證明這樣的看法。引起的機轉如圖所示,治療通常避免長途的騎車使用皮手套或改變手的姿勢,開刀的需要性是很少的。

正中神經最典型是腕隧道症候群,或前臂反轉肌症候群,也是由於手腕或前臂的壓迫所造成的,包括腕隧道正中神經症候群,臨床上表現手掌大拇指側四隻手指頭的麻木。治療主要以把壓迫解除,如果無法症狀寬解則需要停止騎車,或開刀的解除壓迫。

會陰神經會因騎車姿勢壓迫到會陰腔的生殖構造,造成會陰部的麻木或陰莖勃起障礙甚至於無法達到高潮或失去大便的感覺。

根據Sommer的研究61%的人有會陰的麻木,而24%的男性騎自行車者如果每個禮拜騎超過400 公里的話24%會有勃起的障礙,特別是年紀大於50歲體重增加的人、騎車歷史超過10年的人、與重度騎車者特別會受會陰傷害。

Laselle的研究也指出1/3的女性自行車的騎車者,也會有會陰部的傷害引起的麻木。其治療也是修飾騎鞍的設計與位置,把重量從會陰部轉移到屁股,儘量把騎鞍的面積拉寬或者加上彈性的墊子。另外太長距離的騎車需要間歇性的休息。休息時從坐姿到站姿不斷做必要的替換。

其他下肢的神經最常被波及的是外側股皮表感覺神經,在長途騎車後會發生大腿側面的疼痛感或麻木症狀,主要是由於鼠蹊部對這條神經壓迫所致,治療方式減重避免、過度肥胖、與避免穿緊身的褲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