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儒釋道之喪葬習俗

儒釋道之喪葬習俗

楊上民

在《禮記.祭法》篇曰:「大凡生於天地之閒者皆曰命,其萬物之死皆曰折,人死曰鬼(鄭玄註:鬼之言歸也)。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葘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祭義篇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薨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按「黔首」一詞,係秦始皇時代對「百姓」之稱呼,孔子係周朝之魯國人(約前551年-約前479年),秦始皇(前2591月-前210年),早於秦始皇約269年,何以孔子也用「黔首」一詞?故知《禮記》是漢朝時所編輯的。

按照臺灣人對喪葬禮儀的古法,人在斷氣後,便移舖到水床,在死者的腳後方,放置一碗白飯祭拜,好讓死者立即明白它已經死亡,其靈魂才不會眷戀人世間的事物。然後由孝子點王成主,並「捧斗」恭送其元生命回歸到北斗星與原生命合成一體,此斗即象徵「北斗星」。

在世之人,為紀念死者之素行,則選擇黃道,書寫神位,以便祭祀。選黃道要知道二十八星宿之屬性,才能配合神主之需要,用以趨吉避凶。最少要懂得「建滿平收黑,除危定執黃,成開皆可用,破閉莫相往」的應用。而道教則依河圖洛書的原理擬定了字數的排列方式,其口訣是「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以「道遠通達遙還」六個字為死人牌位字數排列的定位方式。

在佛教學習道教道士寇謙之的科儀而有「梁皇寶懺」後,乃有佛教「水陸儀軌」之喪葬儀式。於是臺灣人的喪禮就綜合道教、佛教、陰陽家與地理師等各種教說,而形成臺灣特殊的禮俗,以致有「穿道襖戴佛冠」的「亦僧亦道」之人,在「供佛像掛十殿閻羅王」的喪葬場所,主持葬禮儀式。近來這種儀式已經漸漸的被葬儀社以佛教的新式葬儀取代。


大多數的人都任由葬儀社的人按照佛教「生老病死苦」的口訣,循環到第七字的「老」作為書寫神位或墓碑的依據,造成吉凶認知上的衝突。佛教方式所定的「老」字,是落在道教方式的「路」字,依形而上的學問探討,這會令死者得不到歸宿的在路上徘徊,讓生者空忙而得不到收穫。居住在臺灣的人民,或許因此而不得安寧,政治是形而下的作為,當然會受形而上的干擾。特此提供熱愛臺灣的人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