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佛」與「浮屠」的譯法

「佛」與「浮屠」的譯法

楊上民

《魏書釋老志金人大神》篇記載:「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總謂之僧,譯為和命眾」;「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所謂佛者,本號釋迦文者」。

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所謂佛者,本號釋迦文者。可知「佛」為釋迦文,即梵語Buddha的音譯,並不是中國偶像的佛。

梵語Buddha是河洛語(臺灣話)「浮屠」或「浮圖」的音譯,是「智慧」的意思。到漢朝以後,以北京音讀「浮屠」或「浮圖」,與Buddha的原音相差太遠,在字面上「屠」有宰殺的意味,所以改為「母馱」或「勃塔」,但仍與Buddha的原音不像,乃改為「菩提」,又叫「佛陀」,後來才取單字曰「佛」。

由此可知,「佛」是「智慧」的形容詞,不是名詞,中國佛教把「佛」當作名詞用以雕塑「偶像」,以吸引信徒的膜拜,冀求「偶像」庇佑,又以「念佛」為嚮往西天極樂世界之職志,乃產生幻想的淨土,而創造所謂的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其實根據賴傳鑑編著的《佛像藝術》書中記載,「佛陀在世沒有設廟宇,佛陀過世五百年之間,也尚未設佛像。在彫刻上,表現釋尊生涯的作品,不彫刻釋迦牟尼的像,而僅以法輪、台座、佛足跡、菩提樹象徵佛陀。從此可知在原始佛教時代,不作佛像教人崇拜,也即說不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原始佛教本來是不造佛陀像,而西曆紀元前後,才由印度河附近製造釋迦佛的像,逐漸傳播到全印度。而佛教的流傳則約三世紀時經絲路東漸,把犍陀羅樣式傳到中國,然後1400年以前,在由中國經朝鮮,或直接傳到日本。所以佛教傳來中國後,最初製造的五胡十六國時代的佛像,從現存的,極少數的古式金銅佛像遺品中可窺知,其表現乃仿犍陀羅式樣的造形」;「在古代美術史上的無佛像時代的佛圖,對佛之尊容認為神聖不可冒犯,所以嚴禁以人的形象來表現釋尊。在此時代表示釋尊的存在,都用記號,或以象徵的東西來表現釋尊,乃至釋尊的行為,因此對此時代的表現方法,如事先沒有理解,對作品所作表現的主題,內容就難以理解,現在將當初使用的象徵簡單列記如下:足跡、台座、蓮華、菩提樹、法輪、佛塔。像這種不用人的形象,以象徵物來表示釋尊的表現慣例,乃自釋尊在世的時代,一直至紀元後一世紀中葉,約五、六世紀之間,嚴守此約束」。

從《佛像藝術》書中記載,「佛陀在世沒有設廟宇,佛陀過世五百年之間,也尚未設佛像。當初使用的象徵簡單列記如下:足跡、台座、蓮華、菩提樹、法輪、佛塔。像這種不用人的形象,以象徵物來表示釋尊的表現慣例,乃自釋尊在世的時代,一直至紀元後一世紀中葉,約五、六世紀之間,嚴守此約束。

則現在的佛寺大興土木建築輝煌的佛寺以供奉佛像,不但與原始佛教悖逆,真是如使鬼為之則傷神,使人為之則傷物。說穿了,建築輝煌的佛寺以供奉佛像,不過是在愚弄信徒的無知,使得靠宗教吃飯的和尚尼姑成為佛的化身,接受無知信徒的供奉,以達斂財之目的。

漢譯佛典大半不是直譯自梵文或巴利文,因此「佛」字不是梵語Buddha的對音,而是出自中亞和新疆一帶今已不存在了的,古代語言中表示「佛」的單詞對音(季羨林浮屠與佛)。季先生指出梵語的Buddha,到了龜茲文(即乙種火羅文)中變成PûdPud,到了焉耆文(即甲種吐火羅文)中變成Pãt,而漢文譯經中的「佛」字,就是從這一類的西域語言的該詞譯過來的。季先生的意見之正確,也為中亞和新疆的其他古代語言所證實。在粟特語中,「佛」的名詞作Pwtybud,形容詞作Pwtn. K,在伊朗語言中作Dut,在伊回鶻語言中作Put。因此,在早期譯經過程中,祇要是經過西域中介,「佛」詞的譯法就不採取梵語Buddha的對音,成為「佛陀」,而是採取西域語言的PutBut的對音,成為「佛」。這樣漢譯佛經中的「佛」譯法,在年代上後於「佛陀」出現,實際上並不像人們通常想當然地以為的那樣。那「佛」字無非是「佛陀」省略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