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威權思想的迷霧依然飄渺

威權思想的迷霧依然飄渺

中國文化大學學生 賴其偉

談述憲兵違紀案前,我們或許該跳出網路媒體所架住的框架。或許可以更進一步用我們過往個人經驗勾勒國家這個權力機器在它執行的權力以及遭到後續事件反彈時(包括首先在ptt被高調轉貼、民進黨管碧玲委員和時代力量黨團加入關注,以及自由台灣黨在憲兵隊前的抗議活動),作為相對應由人民所組成的社會在此事件中的反應或感覺。

我們應該確信這類的釐清在動態的社會是有必要的,無論是基於社會的動態性對個人影響的知識,或是單就事件中程序性法律原則的分析上。事實上,也是因為筆者在事件後就輿論觀察到有些言論在論述中欠缺對憲政的認識,尤有甚者,甚至充斥著威權主義的意味。除了闢謠一途外,吾等應該嘗試與台灣歷史中的若干有所連結。

舉例而言,在自由台灣黨於三月十日的行動中,部分網路針對燒、撒金紙的行為的評論是"非理性"打擊軍人士氣。首先,如果沒有搜索票的拘捕行動可視其為正當,這無異是對作為權利主體的人民最嚴重的迫害。二是,在抗擊體制的方法上,難道我們只有選擇過往認為正當且和平的官僚體制之路嗎?反之,法制上每次在重大的缺陷下發生悲劇,正是體制孱弱的結果。當知理性跟不思考不可劃為等號。陷迷於和平名號而容忍侵害人權的體制是乃平庸的邪惡。

回歸就歷史的觀點,其實威權一直桎俈台灣的天空。在日治時期退出歷史舞台,進入中國統治後,日本帝國時代的特別高等警察即使因為日本的戰敗歸國,卻換成了更嗜血的警備總部對人權進行更大規模的迫害。過去在解嚴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行事風格在價值觀的傳承下被容忍以及視為理所當然。保守、威權、菁英等教條被國家透過在教育場域或司法及行政機關的暴力型塑成思想正確的正當和美德。

人被視為手段而非目的,即是白色恐怖下國家最尖銳暴力。在這次憲兵案中,我們可以看見這樣視法治如無物的行為依然被視為正當存在於軍隊這樣的體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