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湯潮勳_蘇內閣開創新局 如何拚經濟_0116


蘇內閣開創新局

如何拚經濟?!

阿湯哥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圖片來源:網路。

去年底1124蔡政府期中選舉的結果不佳,導致賴院長遭到折損,並負起道義責任下台鞠躬;改由蘇院長「老手」上路,二度回鍋擔任閣揆。日前台灣經濟研究院預估去年經濟成長率為2.57%,今年減緩為2.2%。全球經濟在今 (2019) 年恐為不佳,面臨向下修正的憂慮,故蘇內閣日前應將「拚經濟」列為最優先的政策目標;加上,明年初又需迎接立委與總統任期屆滿改選。此種情景無法輕鬆以對,剛出爐世界銀行報告甚至以「天快黑了」形容,堪稱為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受到美中貿易戰、美國蘋果調降財測以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等諸多的影響,故「拚經濟」對執政的民進黨而言,此刻應為艱鉅的政治工程;蘇內閣責任重大必須在經濟上能夠開創新局,為台灣未來與永續發展找出一條生路來,盡速讓人民回復信心並真正有感與找到值得支持政府的施政支點,種種皆在考驗蘇內閣的政策規劃與執行能力。此路坎坷難行,正在等候老將領軍內閣團隊衝!衝!衝!突破政局困境,打造經濟榮景。筆者配合今日時事的演變,在此願提出三帖藥方,即為吸引台商回流、修正外勞政策、增加稅收,謹供執政當局參酌。

首先,在吸引台商回流,方案須更周延 (參閱:今年元月13日,經濟日報社論)。政府在啟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上乃勢在必行,台灣當然無法缺席,期使吸引更多的台商能夠回來台灣投資,利於經濟發展;唯此方案須更趨於周延,以減少盲點存在。因為美中貿易戰不僅影響到在中國的台商,幾乎世界各地的台商皆受到影響而無法倖免。其實,其他在非中國地區的台商,其投資技術含量、和台灣產業的關連性、供應鏈連結及其他的衍生效果等,和在中國的台商亦等量齊觀。蓋美國目前全面性的貿易保護政策,實施對於中國貿易制裁,亦標榜「美國優先」製造業的回流政策,已經對全球投資、產業分工以及經濟勢力重組等皆產生重大且實質上的影響。建議我政府此刻應有系統地盤點台灣產業在海外布局,並提供必要的協助,建構海外台商與台灣本地產業進行更緊密的連結。目前只有在中國的台商回台灣「新增投資及擴廠」始適用該優惠方案,恐怕緩不濟急,且可能會受制於中國的壓力。故我政府應防範於未然,針對涉及生產製程移轉的產品,協助台灣企業向美國海關爭取認定原產地為「台灣製造」,而不必被課徵額外關稅。同時,值此美中貿易戰之際,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強力限制,中國經濟成長日益趨緩,出現伴隨人才投資從中國移出,故台灣理應把握此時機,以吸引更多的優質人才。中國作為生產基地具有高風險性,許多外商考慮移轉投資據點,易地至台灣生產的可行性提高。外商被排除在本方案,也會抵觸WTO的國民待遇原則。最後,也應注意若兩岸關係持續處於緊張、不安的狀態,由中國移出的台商或外商,幾乎將新南向的越南列為首選,很難將台灣列為考慮標的,故提出再多的政策也是枉然。

其次,在修正外勞政策方面,參閱大紀元2012112日報導「高為邦 (投資中國受迫害者協會理事長):台灣應借鑒新加坡外勞政策」一文,提及利用東南亞外勞補足勞動力,留住企業與人才;運用外勞,以補足勞動力。由新加坡經驗,戳破反對「脫鉤」謊言。台灣經濟陷入困境主因是外銷製造業外移,解決之道是將外勞薪資與本勞的基本工資脫鉤,利用東南亞外勞取代中勞或越勞,讓海外外銷的製造業回流台灣。以2012年為例,台灣平均失業率4.25%  (實情遠高於此數字),台灣外勞人數佔台灣公民人數不到2% (2018年底為70萬人,約3%),新加坡外勞人數佔新加坡公民人數高達45.6% (目前約為台灣的15),新加坡失業率僅2%,故戳破外勞會搶走本勞工作機會的謊言。外勞薪資與本勞基本工資脫鉤,產業會選低薪外勞而棄本勞,「脫鉤」必然會將本勞的薪資拉低。新加坡國民所得是台灣的2.5倍,大學生薪資是台灣的3倍以上。據移民署最新公告,合法在台工作的外勞有43.6萬人,但到20125月底為止,逃跑外勞滞留在台累計近3.7萬人。外勞管理困難,對治安產生不良影響,增加外勞人數會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新加坡外勞人數是台灣外勞人數的5倍,鮮少聽說有外勞逃跑,當地治安良好,因此戳破雇用外勞要付出巨大社會成本的謊言。反對「脫鉤」的另一推托說法,是新加坡對本國勞工沒有訂定基本工資,但台灣有基本工資 (是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的最低生活費,因地而異) 之規定,「脫鉤」就是歧視外勞。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 (ILO) WTO規定,其最低工資為兩國雙方議定,與有無基本工資無關。據分析在台灣有四類人,反對外勞薪資與本勞基本工資脫鉤。第一為既得利益者,就是有權決定誰能雇用外勞的機關與政治人物,從事外勞仲介業務者。第二為中共同路人,中共收買媒體、名嘴、假人權鬥士、假勞工代表。若外銷型製造業移回台灣,台灣受惠、中國受損,因為台灣持續沉倫、有利中國統一。第三為反對國民黨執政而反對,很多以前是支持「脫鉤」的立委、學者、名嘴以及媒體,現在紛紛跳出來反對,害怕未來國民黨若把經濟搞好會繼續執政。第四為一群不明真相事理的無知者。政策若有人反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領導者沒有判斷是非好壞能力。若連「親中」的新加坡,都懂得利用東南亞外勞取代中勞,留住企業與人才,保存經濟實力,而非向中共輸血。擔心台灣傾向中國的台灣人,是否更應該放下一切成見,加速促成外勞薪資脫鉤,讓台商台幹回來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振台灣的經濟?台灣難道不比新加坡更該防中共、拒中勞嗎?

第三,在稅制改革方面 (參閱:2018129日、ET today新聞雲財經中心報導:「如何提升台灣經濟?前財長顏慶章:應縮短所得稅和營所稅差距」),提及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前財政部長顏慶章接受專訪表示,縮短綜所稅、營所稅兩稅差距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政府這次稅改並未受到川普稅改的啟發,這樣的稅改是不夠的,建議所得稅應該再降低,避免打擊人民工作意願或懲罰經濟成功者,稅收損失則可提高營業稅來彌補。美國前總統雷根在1986年推動稅改時得到實證結果,強調在政府課稅過程,若降低人民的工作意願、對成功者或有成就者造成懲罰,若打擊到生產力及經濟成長,也是錯誤的。之前國際貨幣基金(IMF)歷經20年對於69個國家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所得稅過高對經濟成長是偏負面的,若把所得稅移轉到財產稅,會帶來經濟成長;若再降低所得稅,用消費稅或銷售稅來彌補稅收損失,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成長。川普稅改師承雷根與IMF,其最重要目的為「美國製造」,現在台灣外銷訂單有53%在海外生產,應思考如何讓台商回到「台灣製造」,始能改善就業與消費問題,而吸引廠商回流涉及租稅競爭,故2018稅改是不夠的。顏慶章認為台灣為外銷導向國家,和新加坡雷同,理應實踐IMF的理論將公司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差距不宜太大,新加坡公司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已降至17%20%,消費稅則提高至7%;台灣將營所稅提高至20%與綜所稅最高稅率降至40%,大方向是對的,但降到40%仍然不夠。顏慶章表示,降低綜所稅邊際稅率,須考慮政府財政有無挹注來源,所得稅與消費稅應有連動關係,因為台灣營業稅5%為全球最低,現行稅法規定營業稅可至10%,提高1%無須經過立法程序,且營業稅為內含,調高感覺不大,但調高1%就可增加稅收六百多億元。顏慶章認為川普稅改最重要就是「美國製造」,期在美國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我們應思考如何讓海外廠商回到台灣生產,因為台商在海外生產而不在台灣投資,減少部分消費;若有部分回台,亦可改善就業問題、增加民間消費。台灣現在時機最佳,台商在中國投資面臨許多問題,若能營造好的投資環境,可吸引廠商回台投資、創造就業機會。

筆者建議配合實施前述的吸引台商回流、修正外勞政策、增加稅收等三帖藥方。高為邦博士在2006年扁政府執政時期,就曾提出「臺商回流外銷特區」的構想,並將「自由經濟示範區」再改成為「臺商回流外銷特區」,在此特區內的外勞薪資、數量採市場化機制。例如:台灣全部的外銷產業,基層勞工皆使用外勞,並雇用25%台灣本地的大學生,以創造25%本勞的就業機會;並帶動在外台商的電子、成衣、製鞋等產業皆回流台灣生產。粗估目前台灣外流的製造業總值,已經超過臺灣全年整個GDP產值;假設能將這些產業皆吸引回台生產,台灣就會增加一個GDP產值,通常1元製造業會帶動1.4元服務業,即可再增加1.4GDP產值,加總就是創造3.4GDP產值,若以目前台灣人均為2.5萬美元計算,外銷製造業若全部回流時,臺灣的國民所得可達到8.5萬美元,超過韓、日,故台灣屆時堪稱為「東方瑞士」實不為過,在這樣的構想下,台灣經濟必將風華再現,重返四小龍之首,避開中美貿易戰的侵襲,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並非陷入在「一個中國」之下綑綁而久久無法擺脫,以自主未來的經濟命脈與永續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