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社評: 教育的目的何在?


社評

教育的目的何在?

莊孟學

最近台灣的教育有兩件備受媒體關注的事件,其一是炸雞排博士,另一件是吳春寶的EMBA申請。兩個事件乍看之下沒甚麼關聯,但是仔細追究,卻能發現兩者都是台灣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以及學位主義,甚至可見到台灣教育的功利化,以及面臨的挑戰。

炸雞排博士的緣起是政大某博士生辭去助教職務,回到家鄉賣雞排,而引發社會議論。鴻海郭台銘批評說:「這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應該要課教育資源浪費稅炸雞排應給國高中生去做」。而吳寶春則是想進國內大學的EMBA就讀,因缺乏大學學歷文憑而失格,連申請機會都沒有,反而新加坡的大學積極爭取這位世界麵包冠軍前往新加坡就讀。

兩個事件都引起廚界達人阿基師的批評:「我的看法就不一樣,你以為炸雞排炸熟了就可以吃嗎?他真的是有博士水準在裡頭。你外表怎麼炸得酥香脆,裡面肉的水份是開胃。」對吳寶春事件,阿基師則這麼回應:「難道我要報考入學,學校的門檻也要拒絕我嗎?你們到底在反對我們什麼?」台灣有非常多務農的達人,一輩子拿著鋤頭看天過生活,把青春全部奉獻給這一塊土地,連一個學位也沒拿到。然而,許多透過正常升學管道拿到農業碩士、博士學位者,可能一輩子下田沒有幾回。這樣的例子在整個台灣的教育體制中,比比皆是。比如:在大學學術殿堂裡教音樂一定要音樂博士;教美術一定要美術博士。反觀國際上稱得上知名的大藝術家,究竟有幾個博士?......而這一種追求高文憑主義的現象,就造成台灣教育的畸形,也形成社會發展的阻礙。

教育的普及相信是全世界發展中的國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台灣15歲以上的識字率是98%,在全球排名第49。但是量的多寡和教育品質的提升並無正比關係,反倒是人民共同的感覺是教改越改越回去。近年來廣設大學的後果是「考不上大學很難,要不畢業更難」。2012年度台灣的大學錄取率已達88%,最低登記分數是55分,這是全世界很少有的現象。許多學校為了生存,大學的入門分數僅有在職進修班(推廣教育班)水準的滿街都是。拿到這種大學的文憑之後真能學以致用嗎?

台灣目前的教育現象正墜入朱自清先生近百年來的教育魔咒:「教育若只是販賣知識,絕不能做出好事!」台灣的教育由一批專家領導並進行改革,正在將教育商業化,並進行「知識的販賣」。由知識販子所販賣出來的教育,要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美麗與道德的良善,無異是緣木求魚。教育界販賣知識,可惜並沒有「道德良知」這一學門,如此所傳達出來的專業知識,讓專家和緝毒犬沒有太大的差別,只差在「人樣」的身軀。

每個人都要追求高學歷才有用嗎?郭台銘、王永慶、張榮發、吳火獅.........不管早一輩或新一代知名企業家,他們靠著他們的智慧謀略,胼手胝足,建立他們的企業王國,他們的成就都不是高學歷所賜。或許有人會認為,若有高學歷,則前途應該更可觀。但是,若以台灣的政府官員來驗證,正可以看到高學歷與文憑的諷刺。讓台灣前途發生目前的困境,而無法找到正確方向者,不正是這一批學有專精的博士專家嗎?而這一批人的領頭羊,不也是國際知名學府哈佛大學畢業的法律博士嗎?反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他只有大學畢業,但接任首相幾個月以來,不是已經把日本的國家政治經濟搞得有聲有色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諺語說明了教育對於人才養成的起始和最終目的。康德認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被造物」、「訓練使動物性變為人性」、「人由於教育始能成為人」。這三句話指出教育的需要、功能、與目的。台灣的教育人才多如過江之鯽,但台灣的教育改革卻如江底爛泥。許多偉大的教育家都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教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讓自然人成為理想人,不因人類社會背景而不同。人透過知識的追求,讓人格更臻健全。然而,華人世界常見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深究其原因,只不過是功名利祿的追求而已,和所謂的健全人格一點都搭不上邊。台灣人因襲這樣的想法,積非成是,而變成對追求高知識的期許,實在是臺灣教育的墮落。這正是台灣想成就一個正常化國家中,必須積極進行教育革命的重要內涵。


《本文已刊登於2013-03-28 台灣守護周刊第6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