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欺騙的年代形構了台灣歷史特有的眷村文化

欺騙的年代形構了台灣歷史特有的眷村文化

陳順勝醫師

一天中午,有那機會與兩位朋友到左營西安麵館吃麵,乘此之便參觀隔鄰的高雄市眷村文化館。我的感覺那是一個欺騙的年代,欺騙新移民,欺騙全民。但是這些虛構的假的東西,卻也形構了真實的台灣眷村文化。想想今年被檢討為「假」年,執政者何嘗不是繼續在欺騙愚弄台灣人,所以我們要深刻了解這段歷史。

1949年是台海兩岸許多人與家鄉從此生死相隔的一年。因國共內戰的失利,那年,許多中國軍民退居台灣。至民國41年底,外省籍人口數為649830人。根據民國73年「國軍列管眷村資料名冊」的統計,台灣的列管眷村共888處,109786戶。高雄市眷村總數59個,左營區22個。

台灣的眷村社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聚落型態。從建築到人文風情,都形成了無可取代的眷村文化。「高雄市眷村文化館」座落於左營,是希望能讓左營眷村的自然與人文條件,成為豐厚的養分,讓高雄市眷村文化館得以呈現出更宏觀的視野。

眷村文化館是由早期的海勝里活動中心改建。更早,這裡是海光三村的診療室。不單單只是舊建築再利用,有更多的部份是期望透過在地的情感留存,保留眷村的歷史、眷村的生活、眷村的記憶、眷村的故事等等。

眷村開始於動盪的時代,被欺騙乖舛的命運,「幾年後我們就要回家鄉了」那樣的心境。1949年從對岸來台的大遷徙,使原本許多族群的台灣,又加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他們匆匆忙忙移居來台,群居或雜居在台灣的許多城鎮,以竹籬笆簡單的將居住的地方圍起來,與外界隔離。後來,稱竹籬笆內居住的民眾為眷民,他們居住的地方叫眷村。

眷村來自中國各省的居民,聽到各地的方言,吃到大江南北各樣的料理。孕育出獨特的文化,裡面參雜的一種「情愫」,一種對家鄉的思念,與對台灣的依賴及生根。

譬如,我們吃的西安麵館製作的麵條,趣味橫生。有寬如皮帶的「皮帶麵」,也有象徵長壽的「新疆拉麵」。這些麵都一條到底長好幾米,讓人覺得新奇,又滿足口腹之慾。

早期軍人士身分相當特殊,居住軍營附近戒備甚嚴,周邊的眷村也都屬於軍區的管轄範圍。當時為了分辨身分,軍屬需出示居住證以利通行出入。

政府會為軍人及軍眷加入軍保,早期會分發保險證,保險證上屬名受益人,並以保險證作為申請理賠事項的依據。因軍人薪餉相當少,政府為補助其生活所需,提供教育補助、醫療就診及日用的米、麵粉、沙拉油等日用品發放。眷村還會派車讓眷民方便領取。所有補助軍眷都需憑眷補證作為依據。還有騙人的戰士授田證,將來反攻大陸回鄉,可擁有一筆田地,也是芭樂票。

時代變異,老舊眷村在推土機及怪手的推挖下,慢慢消失不見。消失中的眷村─竹籬笆的眷村被高樓大廈取代,眷村文化也面臨凋零的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