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洛杉磯的苦笑
廖清山
賴清德在市議會備詢時,國民黨的張世賢質拿出一個「勇敢的台灣人」看板,再加上一個「良心」,要求賴清德做為勇敢的台灣人,還要有良心,然後問他的立場是否反中。賴笑著說,「我是親中的,沒有反中,我親中愛台」。
做為台南人,知道有一度台南虱目魚銷售中國,情形還不錯。但中國人無法接受那種「味道」,不再購買,國民黨便宣傳這是反中的結果。今年台南芒果產量估計逾10萬噸,農政單位擔心近日價格崩盤。為了避免台南芒果價格快速崩盤,各農政已經展開各種出銷活動,更鼓勵各果乾加工廠向果農收購量產。萬一做得不够理想,會不會有人開始說些五四三的話?
未悉賴清德是否不想讓人拿「反中」作文章,就這樣,避重就輕的隨便應答一句。
然而代表特定媒體的國民黨議員謝龍介(自承賴清德死對頭),根本不會放過見縫插針的機會,質疑賴清德,指其親中愛台立場和馬英九的立場有何不同?是雙重標準。然後特定媒體便開始自言自語,無中生有。甚至憑空捏造,顛倒黑白,把賴清德打成立場轉變,為了參選總統開始髮夾彎。
搞到後來,地方首長不表態都不行。於是台灣突然出現連中氣氛,「知中」(林佳龍),「和中」(鄭文燦),「友中、親美、靠日」(柯文哲),不一而足。好像台灣人很有學問,很有人情味。看在獨派眼裡,真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其實台灣人不滿馬英九的是,他的心目中,只有中國,沒有台灣。
課綱「去台灣化」,更「強化中國意識」。
陳雲林來台時,台北市區插掛的「國旗」全部拆除。民眾在高速公路上的路橋持「國旗」抗議,被警察暴力驅逐,「國旗」被員警當場折毀。但是,「中華統一促進黨」卻可以大大方方舉著中國五星旗迎接。
他到「總統府」時,「國家」變「地區」,「總統」變「先生」,「國家」不見了,「總統」不見了,主權完全被掏空。
高雄氣爆時,馬英九政府祭出「三不」政策,不立專法、不編特別預算、不設專責機構。讓高雄人自生自滅,完全沒有同理心。
反觀賴清德,「沒事」認真工作。自上任便針對台灣社會的傳統習俗,以及少數人的利益去除弊。禁止廟會在遊街時施放鞭砲;攤商退出騎樓,把路權還給行人;為環保,跨年堅持不放煙火。「有事」與市民站在一起。在高鐵上救人;路上遇見車禍幫忙傷者送醫;要不要放颱風假,都開會到四點;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他現場坐鎮緊盯搜救。讓市民可以安心睡覺,有好的環境過日子。這不就是理想的地方父母官嗎?
而且馬英九是「國家元首」,他要為他的國家政策負責。賴清德只是一個地方首長,與外交和國防沒有關係。兩個人對這方面的看法、主張,怎麼能够相提並論?雙重標準云云,不過是顛倒黑白,不講是非。
這次激起這麼大的政治漣漪,應非賴清德始料所及。也許為了解除海外部分同鄉的疑慮,他決定走一趟北美,向紐約、華盛頓、洛杉磯三個地區的台灣人致意、演說並說明他真正的立場。
關於其「親中愛台」論述,他明確的指出,最主要的意義是以台灣為核心,向中國伸出友誼的雙手,希望透過交流能夠達到了解、理解、諒解、和解,然後和平發展。他說,兩岸應該要以對話取代對抗,以溝通取代圍堵。
對於關心台灣前途的人而言,很清楚這是一大難題。有沒有辦法迎刃而解,也非操之在我。但賴清德的態度,表明他要朝這一方面努力,他當然期待同鄉的理解。
最後有沒有引起共鳴?起碼在紐約、華盛頓兩地,場面熱絡,與聽眾的互動也算不錯,溝通好像也沒有問題。
但當他抵達洛杉磯演講會場口接受訪問時,「自由台灣黨美國後援會」的成員手持「親中害台、親美愛台」的布條,大呼口號向他抗議。他聽了一下,苦笑着走進會場。
會場外,「後援會」某成員向某報表示,「像他這種國家級的政治人物,不能先講出這樣(爭議性)的話再來解釋,應該要更精準才對。」
不知「國家級」的「政治人物」是如何界定的。但有爭議性的話,在釐清是非曲直時,應該就事論事,一視同仁。千萬不能先設定某人是特殊、不同級別的,所以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乃至不够「精準」的「話」,不但不允許「再來解釋」,還大動干戈,示威抗議。
其實,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有些語言的意涵,必須經過「確認」,真正的意義才會清楚明白。
以「親中愛台」為例,這是一句地方政治人物的政治對話。
過去常聽說「為政不在多言」,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許多政客的一張嘴就是停不下來,一逮到機會便誇誇其談。結果言多必失,鬧笑話事小,有時還惹麻煩、討人厭。
約翰甘迺迪引用一個專欄作家的話說,「人們毫不在乎普通參議員或眾議員說什麼。他們毫不在乎的原因是,他們知道從國會裡聽到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廢話、蠢話和蠱惑民心、不可信賴的話……。」
別忘記,甘迺迪當過參議員,他很了解這句話的含金量。他會引用,可証所言不虛。參議員或眾議員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談話。奈何「百分之九十九是廢話、蠢話和蠱惑民心、不可信賴的話。」怪不得政客的不得人心,多數人不相信政客,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所幸賴清德是行政首長,還有政績可供人檢驗。不過他是地方的,不是中央的。再強調一次,他與國防和外交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對於中國的好惡,只能是他的個人意見和態度,與國策無關,更不會影響任何人的權益。真不了解會把他的話看得那麼重要,非得斤斤計較不可。
何况「愛台」沒有問題。
「親中」的「親」字,的確有許多不同的解釋。
若當「吻」解,譬如親一個,那是肉麻,不得體。
若說是「燕好」、「敦倫」、「魚水之歡」,譬如成親。研究太深太寬,可能成為十八禁。就不說了!
這兩樣,賴清德都沒有碰觸。柯文哲「(夫妻)床頭吵床尾和」一說,倒是明言成過親,上過床。
其他還有和睦、示好的意思。賴清德只想向中國伸出友誼的雙手,希望透過交流能夠達到了解、理解、諒解、和解,然後和平發展。他說的親字,尚合字義,尤其還是堅持台灣獨立的理念,台灣和中國是對等的關係。為什麼能說這種「親中」是「害台」?很難理解。
再說,當日他若回答,「對!我就是反中。」
蔡英文中央政府早定調「維持現狀」,而且還設有陸委會、海基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難道要賴清德砲打中央,改變現狀?何况憑他一個人,辦得到嗎?
想起柯文哲在上海雙城論壇提到「兩岸一家親」與「命運共同體」,事後又指台灣和中國成過親,上過床。另外報載,曾有中國官員問他,世大運開幕時,蔡英文是否能不上台?柯回說,「她(蔡)不上台,我會下台」,對方又問,那蔡的頭銜能否用「Leader(領導)」,柯則表示,一定要用「President(總統)」。
後面那一段,很可能被忽略,而單看前面部分。以某些人的標準,比起賴清德的話,可能更加嚴重。然後吞不下去,就跟柯文哲沒完沒了,對他撻伐、殛刑凌遲。然後兄弟鬩牆,台灣人打台灣人,讓中國人看笑話。更可怕的,也許這正是統戰的手段。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就事論事,就話論話?
有時想多了,很難再想下去。
賴清德在洛杉磯的苦笑,充滿百般無奈,還帶着絲絲淒涼。他特意來同老朋友見面,老朋友却意外的以不曾預期的面目出現。
其實,台灣會館主辦的演講會,本來就是全面開放,他們歡迎所有同鄉免費入場,誰都可以進去交流。
在華盛頓演講會上,一位聽眾詢問賴清德,即使他提出「親中愛台」,但中國可能不接受台灣的善意。賴清德回答,「我們想跟他們做朋友,他不接受反而想挖我們的邦交國,國際看得清楚」。可見他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不過他還是認為台灣人不需要因為中方的態度,而改變台灣的態度。
這個答案若不滿意,還是可以持續溝通、討論。還不滿意,再持續溝通、討論。又不是天下末日,再沒機會了。
談到「親美愛台」,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亞太小組剛通過一個所謂的「台灣旅行法」,鼓吹「解除美台高層官員互訪限制」,允許雙方「所有層級官員互訪」。該草案先送交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然後經過參、眾兩院,並經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
在此之前,台灣人再怎麼親美,還是會受到很多限制。當過「美國人」的陳唐山在擔任台灣外交部長期間,無法到華盛頓D.C. 訪問家人。2005年9月過境紐約時,也遭到美國機場安檢人員搜身。大家應該記憶猶新。
但更重要的,「後援會」成員可能都有美國籍。大家對母國有所期待,這很正常。批評、表達意見,相信台灣人也會不以為悖。但若大喇喇的公開下指導棋,要求他們不可做什麼,只能做什麼。在他們眼中,這就是越俎代庖、喧賓奪主,甚至是鳩奪鵲巢。
如今台灣人看重主體性,自己知道要什麼,不要什麼。王丹談到台獨不願流血,那就是嘴炮。引發強烈抨擊,被迫道歉;全聯徐重仁一句「年輕人太會花錢」,結果年輕人反彈,徐重仁「被退休」。台灣人的態度很清楚,對話可以,教訓少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後援會」成員也會理解,這一次「後援會」的做法,很難得到多數人的認同。
沒有一個政治人物擁有不受批評的特權,但抗議可能導致切割,批評却有改變的機會。除非對方蠻橫無理、擇「惡」固執,溝通還是較佳方法。
「自由台灣黨美國後援會」的示威抗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