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四海都有中國人;其實是數千萬人的(華工豬仔史)


 四海都有中國人;其實是數千萬人的(華工豬仔史)

潘智仁 老師 ∕文史工作者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中國「革命輸出」把(華工豬仔史)的華工 整編成客家人!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也一樣把「熟番」扭曲成「客家人」;同時中國國民黨時代在台灣散播 (罵番風潮)

()就是外國人。沒有(唐山過台灣),沒有(閩客高級論);「台灣」在清國時代就是大清定義的外國人。台灣人就是()。大清不會用()罵人;清代罵人用(賊人、賤人、匪徒…等字眼;用()罵人是中國國民黨時代開始。「台灣」在清國時代、日本時代、戶籍記載大家都是(),不可能用()罵人;而支那人卻一窩蜂大量輸出為奴,相當卑微悲慘可憐!

哪來的客家人?客家人在中國就是南蠻百越;海外就是中國人自嘲的(豬仔華工史),台灣就是平埔熟番,都是國共搞鬼中國的漢化政策。

扭曲歷史竟然到了這個地步,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呀!蔣據時代對台灣人政治洗腦,洗久了儼然自己是高級的中華民族,竟然把卑微的華工史唱成光榮史。

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長期的戒嚴,老百姓沒有言論自由;尤其是敘述種族、國家…,這樣的出版品受到新聞局嚴格控制,造成大部份的群眾成為歷史文盲,無法分辨歷史真假是非。

(華工豬仔史)是台灣(洗腦毒素) 的解藥;直接掀開(認豬當祖先)的世紀大笑話!

中國國民黨愚弄台灣人,虛構(唐山過台灣)就是讓台灣人(認豬為祖)(豬仔過番)是中國千真萬確人口販賣的歷史。

(四海都有中國人)是威權時代比國歌還紅的洗腦歌;「網路」出現後,才知道四海有數千萬的(豬仔)過番,過番就是到外國之意,清國沒有(外國)這個字眼,()就是(外國),「契約華工」是中國人自嘲的(豬仔)人口販賣。

唐山人的遷徙幾乎是流民的方式移動。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這是1920世紀華工豬仔販賣 取代黑奴空缺的歷史。政治竟然可以操弄成光榮史?還可以編成歌曲配樂傳唱!那個時代(四海都有中國人)大型晚會情緒高昂到差點踢正步 

來看看(四海都有中國人)這一首歌;我們的意志堅,我們的工作勤,把高山打個洞 ,把石頭煉成金;你看你看四海都有中國人;嗨喲嗨喲、嗨喲嗨喲、嗨嗨喲……;唉!…這是世界級極度卑微可憐的(華工豬仔史)呀!

南洋的豬仔華工。欠債勞工的一種。1800年檳城出現出售立約勞動一年的華工,售價由十至十五元增至三十元,稱為賣豬仔

賣豬仔一詞,在中國文獻中最早見於道光七年(1827)刊行的張心泰著《粵遊小志》。當時以新加坡和檳城為中心的賣豬仔活動便逐漸興盛起來。鴉片戰爭後,在檳城、新加坡、廈門、汕頭、香港、澳門等地都設有專門拐販、囚禁豬仔的客館,俗稱豬仔館。各地豬仔館關係密切,賄通官府,上下其手,迫害華工。賣豬仔的利潤豐厚,新加坡的售價常在百元以上,而成本不過二十元,華工本人所得不過十元,盈利由豬仔頭和拐販等層層分潤。華工要為這筆身價付出為期三年的債,奴役勞動。

豬仔新客老客之分。到年終結帳時期債積欠未清,只得續約,是為新客。還清了期債欠債的豬仔,如繼續立約勞動,稱為老客,每月可得工資五至六元。

19世紀70年代起,英國和荷蘭加強了對東南亞的經濟擴張,南洋的豬仔迅猛增加,多數在馬來半島,一部分在蘇門答臘的種植園和錫礦上勞動。從1800年到1914年英屬馬來聯邦政府宣佈廢止豬仔制為止,入境華人累計近八百萬人,其中豬仔至少占80%。南洋的豬仔大多數是從廈門、汕頭和海南島去的。在20世紀最初十年,去馬來亞的豬仔年均二十萬人。1913年達二十七萬人。

1864年起,荷屬蘇門答臘需要華工種植煙葉、開發錫礦,每年約自新加坡轉販一萬六千名豬仔,引起英國殖民當局的干預。1877年,英殖民當局決定在新加坡設立華民政務公司,控制豬仔販賣,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同時防止荷屬蘇門答臘的轉販。荷蘭殖民當局不得不轉向中國,從豬仔的源地汕頭和香港直接設館招募。汕頭所設元興洋行,專門拐販豬仔供應蘇門答臘島,由德商「好時洋行」包攬承運。從1888年到1931年共拐去三十多萬人,連同過去從新加坡轉販的人數,共約六十萬人。

拐去的豬仔主要用於擴大開發,但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填補死去豬仔的空額。早期馬來華工年均死亡率為50%。到20年代初,年均死亡率仍高達20%。蘇門答臘島東部地區豬仔年均死亡率為50%。無數的豬仔為這些殖民地的種植園、礦山及各項生產事業的開發和當地的經濟繁榮付出了血汗和生命的代價。估計從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去東南亞的華工累計在一千萬人以上。

結結實實打了罵番者「閩客高級論」 一個大巴掌!台灣發生罵番醜化風潮;那麼我們何不(反向研究)罵番者(閩客高級論)的真相?下文戳破中國國民黨威權時代台灣罵番風潮和閩客高級論的謊言;

好文推薦:辛亥百年祭 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二十五);契約華工——4800萬海外華人從何而來?

片段:↓↓
華工出洋最早起至1567年明穆宗“隆慶開關”後,部分家境貧困的閩粵農民,流落至菲律賓,並隨著西班牙人的“馬尼拉大帆船”,抵達了墨西哥和秘魯。
16世紀末,西班牙國王允許華人工匠進入美洲,於是大批中國匠人(織工、裁縫、木匠、鐵匠等),陸續抵達美洲,甚至在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形成了“唐人街”,規模達數千人。

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當地勞動力緊缺,荷蘭人便騙招綁架中國東南沿海勞工前往印尼,修建巴達維亞城。到1639年,荷蘭統治的印尼巴達維亞華人社群,規模已達數萬人。西班牙人統治的馬尼拉,華人社區也有2.5萬人左右。1740109日,荷蘭殖民當局借搜查軍火為名,在巴達維亞城屠殺一萬餘名華僑,史稱“紅溪慘案”。華人遂逃至北方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1 則留言:

  1. 真的很棒,已經做了網頁,要闊大各種媒體 網路觸角才能有更大的曝光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