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台商對中國之投資與經貿分析


台商對中國之投資與經貿分析

阿湯哥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台商登陸投資中國至今年滿30年,造成中國和台灣的經貿金額、關係往來顯有偏高且失衡的現象,因此在2016520後自小英總統上台後更改提出「新南向」的政策,急欲調整此一投資與經貿步調。本文參酌經濟日報記者李仲維今年211日「台商登陸30年創1,100萬職缺」與財政部統計處「1071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速報」、經濟部統計處「10612月外銷訂單統計」,提出如下的論述。

中、台雙邊開放交流至今屆滿30周年,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近30年來,中國實際使用台資超過660億美元(筆者推估若再加上台商運用「境外公司」之名義,前進中國投資者後的金額應當是非常的驚人),截至20179月止,累計批准台商赴大陸投資項目,多達10.1萬個,已經在中國創造當地1,100萬個就業職缺(此數字實際是超過台灣勞動力人數的九成以上,等於是說台商若未前往中國投資可提供台灣內部接近「充分就業」的狀態),此數字是中資在台灣創造就業數字的688倍,又是另類的「6891」經濟後遺症。由中國新華社引述商務部台港澳司統計之數據顯示,中台雙邊貿易額從1978年自經濟改革開放開始的0.46億美元,發展至2016年業已高達接近1,800億美元,故成長速度近4,000倍之高。目前台灣是中國之第七大貿易夥伴與第六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則為台灣日前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與順差來源地,這些事實讓台灣方面無法自我感覺良好,故值此美、中貿易衝突戰將起,台灣在其中的角色扮演與可能利益損失必須加以事先掌握、防範,以避免進退失據,甚而遭到嚴重的傷害。

由中國商務部台港澳司之提供資料顯示,近30多年來台商前往中國投資時期,大約可區分為起步期、快速發展期、平穩發展期與轉型發展期等四個階段。中國經濟在面臨轉型中,從製造業為主蛻變至服務業導向。日前服務業業已成為台商的投資新熱點,而投資區域則向中西部的內陸地區轉移,像四川、重慶、陝西、廣西等省市等成為新的投資熱點。目前台商在中國的新投資策略係以長期型經營為主,投資目的從過去的「降低成本、出口海外」,轉向為「開拓市場、內外銷結合」,也就是從傳統製造業出口導向的思維轉型為製造服務業兼具開發內需市場的概念。至於中國在對台灣投資方面,中國累計已有438家的非金融企業,前來台灣設立公司或代表機構,投資金額將近22.35億美元,此相較於台灣對中國是明顯的偏低,而範圍涵蓋批發零售、通訊、餐飲等行業,僅為台灣創造1.6萬個的就業職缺,呈現相對有限,對台灣的就業機會提供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商務部表示,展望未來,將結合對台工作與對外開放之雙重需要,將逐步解決台資企業投資過程中所涉及的具體訴求,真正解決問題,特別是優先考慮實施不涉及「市場准入」的優惠待遇,給予台資企業更多的便利,這樣才比較符合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則。至於台商的對外參與區域經貿,特別是在中國方面,將面臨中國因素的強力干擾與製造方式的轉化,也是未來幾年內台灣方面無法迴避的兩大挑戰。中台兩邊之經貿必須同時考量政治與經濟二者兼顧,且台灣無法脫離被中國政治因素干預的影響。台灣是海島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唯有開放才有機會,故參與國際區域經濟整合為當務之急,近來在媒體上常提起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應是台灣一個嶄新的機會,必須爭取機會設法加入,使得台灣經濟得和國際接軌,並提高經貿的競爭力。

從財政部統計處「1071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速報」與經濟部統計處「10612月外銷訂單統計」(2001年起至2017年止)得知:台灣在外銷訂單方面,從陳總統任內,由2001年的1,357.14億美元出現高幅成長至2008年的3,517.23億美元;在馬、蔡總統期間,從2009年的3,224.4億美元則增加至2017年的4,928.05億美元。至於台灣整體貿易順差方面,陳總統任內維持在121257億美元之間,呈現穩健的成長。在馬、蔡總統期間則維持在217579億美元之間,出現暴衝的現象。台灣對美國貿易金額,始終呈現穩健的順差,從最高2001年之90.37億美元,下降至2017年之67.66億美元,以避免美國「301貿易制裁條款」的報復。台灣對日本貿易金額,則保持一直是「不可抗拒、無解地」的逆差情況,而其逆差金額約從300億美元以上調降至200億美元左右;台灣對東協貿易金額,從2001~2年約2~7億美元的微幅逆差逐漸增加至2012年後的200餘億美元的順差;台灣對歐洲貿易金額,之前皆呈現順差的情況,至2012年起開始出現逆差為6.1億美元,逐年高達20~30億美元之間的逆差,此表示台灣的產品或勞務顯有競爭力不足或產業結構上有著重大調整的問題。至於台灣對中國貿易方面,更是在驚人成長下帶來潛在的無限危機,像是溫水煮青蛙般渾然不知其嚴重性。台灣出口至中國金額,從2001338.1億美元成長至20171,302.8億美元;台灣自中國進口金額,從200178.33億美元成長至2017515.62億美元;台灣出口至中國占比,從200126.7%成長至201741%(2005年起,即維持在四成上下,顯見其「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集中度偏高,實有過度依賴中國的單一出口之嫌);台灣自中國進口占比,從20017.15%成長至201719.9%。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金額,從2001年約260億美元起逐年在攀升中,至2004年突破507.9億美元,在2005~8年約562~713億美元,至馬政府時期的201113年皆衝高至800億美元以上,簡直就是把台灣鎖入「一個中國」之框架下。

綜上所述,由於台灣在中國過度投資和在經貿往來關係下,西進中國的結果卻是落實在「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產業空洞化的命運,對於台灣內部根本無法有效地提振其經濟成長,連帶地外資裹足而不前來台灣投資進駐,本地的就業機會完全拱手給予中國,造成台灣薪資也一直無法在提高;甚於中國在「紅色供應鏈」崛起之後,不斷在技術、資金方面產生強烈的「磁吸效應」後,反而台灣的產業界喪失了生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