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國家的高教辦學政策

國家的高教辦學政策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楊其文

台灣的高等教育問題,隨著少子化的影響,逐年浮上檯面。招生的困境或多或少帶給各校壓力與隱憂。過去大幅開放,導致全台設置一百六十多所大學的政策,不須再來批判檢討。但對於現行政策的推動與考核,是否適當合宜,主事的教育部不能卸責更要慎重辦理。尤其就專業認知的考量,根本無法用一個表面的量尺標準來衡量。舉例來說,過去太注重科技形式表象的SCI;SSCI;TSSCI的期刊登載,導致冒用自創審查的現象,前教育部長為此下台的殷鑑不遠。尤其以科技類期刊書寫的荒誕標準,一併作為人文藝術類的審查參考指標,不但不倫不類,牛頭不對馬嘴,更是人文社會學者在在批判的話題。

國家資源短少之後,教育政策改以申請頂尖大學作為衡量標準,結果淪為具備規模大學的專屬經費配額。沒資格或規模較小的大學改以申請卓越計畫來獲得較小規模的補助。以本人服務的台北藝術大學為例,本校培養的是藝術類別的創作人才,以從事文化藝術專業導向為主的培育學校,是代表國家文化形象與藝術修養的學府。我們是製造藝術家的園地,而不是以經濟掛帥,創造產出數值,利益規模為導向的學用合一或產學合作的學校。今年由於高校政策改以輔導技職院校為主的學用合一政策,讓不懂文化藝術的委員,用不適當的評量標準,來檢視辦學績效優等的北藝大。這個荒謬又不對等的決策,讓我們失去十年來風評良好的卓越補助,推動多年的持續性計畫,人力、心力不得不嘎然而止。

依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副總幹事黃仁竑表示,今年有971人報名個人申請,經兩階段甄選後,具統一分發登記資格有52969人,最後共計有46777人獲得分發。今年個人申請入學,僅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招生100%,其他學校都未招足學生,總缺額計8537人,較去年增加2354個,頂尖大學缺額也不少。這個數據雖然證明北藝大超優的辦學績效,但是在經費與博士生的招收名額還是要跟著其他院校一起被統刪。我認為藝術教育不應有特定的成本考量或經濟產出量表。藝術帶來的價值是直接對社會的文化發展,開創移風易俗的影響與價值。一個國家若缺少藝術家來創造當代藝術的發展,當然就不會有代表性的文化風貌與特質。北藝的招生一向良好,主管主事者要下鍘刀,應該要有認識準則。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陶德.羅斯(L. ToddRose)最近來台演講,他創辦的非營利組織「個人機會中心」掀起學習革命,希望打破教育「平均化」迷思,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最適合的環境下展現潛能。他說「很多被標籤的學生不是不聰明,只是無法在體制內展現天賦」。目前公立學校的設計思考,是19世紀工業時代產物,以平均值概念設計體制來實踐教育,比如各年級要學會多少單字等,「單一尺規、取向的評量方式是不合適也不客觀的」,「教育需要像可調式座椅,每個人坐上去都可以依自己需求調整。」但他誓言「改變不容易,但一定要做。」

台灣高教問題之一是多年來政策不連貫,高層人事更迭過於頻繁,以致缺乏中心價值,缺乏常態發展,過度遷就社會病態的價值觀。所以過去一昧注重升學表象,輕忽技職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人力與產值的影響。等到偏離過多人才斷層了,才急速轉向,一窩蜂的撲向技職教育平台。至於需要長期耕耘,累積深沉文化底蘊,代表文明社會進步力量的人文藝術類,依然持續在齊頭式的均分,假平等,妥協的現狀下,等待果陀!

北藝大的辦學特質,多年來執行的就是特製化的師生個別輔導教學系統。也因為這樣的辦學方式,在國內外廣獲好評。但是北藝大並沒有足夠的經費來創造更大成效的機會,我們在艱辛的預算夾縫中生存。

我認為不論是學術、技職或藝術創作類別,國家應該有明確的政策,每一領域至少要培養一個可以代表或展現國家實力的大學院校,用白話文說:就是端得上檯面的領頭羊。具備指標型特質,可以代表國家標竿領域兼具整體形象的學校,不管政府財政有多困難,每年都編有預算,持續扶持這些重點院校,讓領先的院校可以跟世界並駕齊驅,並作為國內楷模。因為教育政策不能用擠奶水的方式,而是基於長期又穩定的發展政策為考量,是一套完整的長治久安的公共政策,可以順應時代不斷應變的調整又兼顧均衡以及前瞻的視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