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銀行業在中國營運現況展望中國經濟
阿湯哥 (曾留美多年主修財經,為自由台灣黨終身義工)
中國經濟似乎呈現每況愈下的趨勢,由台資銀行在中國此刻的現況即可看出端倪。例如:其獲利狀況與曝險變化皆出現了嚴重的減幅,甚而國際清算銀行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寫 BIS。成立於1930年,由57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所組成,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金融組織) 也發出警告,表示中國的信用貸款過度成長,很可能在未來3年內爆發銀行業的「金融危機」(註 [1])。
國銀在中國獲利 嚴重衰退 金管會日前公布台灣銀行業在中國之獲利狀況統計,雖今年7月轉虧為盈,而前7個月累計獲利嚴重衰退至僅2.7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25.3億元,大跌近九成。此顯示中國金融市場之險峻。若以「獲利貢獻度」觀之,國銀在中國分行低於1%,比重微不足道僅有0.1%。銀行局官員亦表明,中國經濟成長趨緩、金融風險大幅攀升,為避免被倒帳或踩地雷,多以維持資產品質為優先考量,因此其放款業務將趨向更為保守,導致其獲利明顯減少 (註 [2])。
國銀近2年中國曝險變化 據統計顯示:至去年底國銀在中國總曝險部位尚有1兆7,320億元,但至今年3月底已降低為1兆6,079億元,減少金額將近1,300億元。若以在2015年3月底時中國曝險總部位餘額約在1兆7,565億元,相較於今年首季的減量,「等於是去年9個月減量的5倍之多」。這也是台灣行庫從1年半前減碼中國曝險以來,最驚人的一次降幅。此箇中原委,值得我們一探究竟。後來這些回收款的去處,因為國內企業的投資意願也很低迷,居然是流向「地方政府借款」,像台北市、新北市這類財政較為優質的地方政府,尤以1年期以下的短期借款為最。這樣下去,導致銀行今年的淨利差恐怕會嚴重縮水 (註 [3])。由於無法對外營業獲利,對台灣銀行業的增長也將無所助益。
中國信貸比過高 位居全球之冠 BIS估計,中國的債負比率 (debt-service ratio),即為「外債衍生的本金、利息支出」總和占商品與服務出口值的比率高達5.4%,顯現中國經濟的隱藏危機。BIS曾對中國金融市場「過熱 (too hot)」之情形先前即提出警告,指出中國信用貸款對國內生產毛額的缺口在今年第1季已高達30.1%,位居全球之冠,遠高於第二的加拿大(佔12.1%)。因為當該信貸缺口指標若超過10%,即顯示其金融危機很可能「在3年內發生」。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實力將恐會因此減弱,政府可能需要注資入千億美元,方能使得銀行重新振作 (註 [1])。
綜上所言,台灣的銀行業者現在已經嘗到了之前馬政府在鼓勵西進中國設置分行的苦果。過度開放與傾斜中國讓台資銀行或企業似乎在中國經濟高度成長的「末升段」中踢到了鐵板。當然中國「死馬當活馬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對台灣的政經等統戰伎倆尚未有止歇的態勢,仍持續再利用國民黨目前還在執政中的八縣市,如鼓吹觀光與農產品交流手段,意圖讓台灣小英政府接受其「九二共識」,作為兩岸穩定發展的基礎。
參考資料:
[1] 王惠慧,2016。BIS警告 中國3年內恐爆金融危機,自由時報:9月20日。
[2] 王孟倫,2016。今年前7月
國銀在中國分行獲利大跌90%,自由時報:9月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