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權謀者李登輝

權謀者李登輝

李丁園

最近李登輝又成了媒體的焦點。他多了一個頭銜,將在九月十四日成立的華府"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的掛名擔任最高顧問。此中心據報導集資兩千萬美元,號稱華府最大的台灣智庫。老台獨頼美雄擔任董事長、聯合創辦人包括郭倍宏、張富美、洪基隆及幕後大金主等37人。

幾天前,在八月二十七及二十八日兩天他舉辦了"人民直選總統,台灣民主發展二十年週年"研討會。蔡英文在百忙中,特地前往參加。在這研討會中,他滿口細數其台灣民主運動奉獻,為台灣前景憂心的表面,再次向台灣人民說,台灣總統直選民主化是他老李的功績。他也提醒蔡英文,要跟著他的腳印走。李又成功的得了面子及裡子。

1988年他在蔣經國猝死繼承蔣的位置後到現在,即使他在2000年卸任,仍然是台灣政壇上的常青樹。現在他的門徒蔡英文完全執政,大權在握,更是讓他高高在上。他說以九十四歲高齡可以再有四、五年時間,"貢獻"台灣。他將在蔡英文的祝福下,奠立他完全正面歷史定位,無憂無慮走到人生盡頭。

李接蔣經國大位後,反對台獨建國、支持與中國統一、反對廢除核四、反對國統綱領、破壞司法、害扁、及反對更改中華民國國號(李登輝警告阿扁不能改中華民國招牌、不要廃核四、不得撤除國統綱領等三項,阿扁完全不理,得罪李登輝!2007入聯,阿扁要踢掉中華民國,李把此帳加上,配合馬桶,教唆特偵組陳瑞仁檢查官在國務機要費起訴阿扁)。所以,基本上,李曾經是台灣本土派的死對頭,是台獨建國的絆腳石。有人問,為何他仍然受到本土派人士的尊敬及支持包括不少台獨及挺扁者?

李登輝近兩年才跟著說台灣要正名,這就是老李的厲害之點。他三不五時就會弄一些名堂,透過如上所述研討會及顧問頭銜,宣揚他自己功績,受媒體青睞報導。我們長期觀察李,歸納分析那些台派台獨及挺扁者支持他的幾點重要原因如下:

第一、最重要的一點是認為他最有功力,亦即深謀遠慮,能在危險坑裏,先後幹掉掌握中國黨黨權的李煥及掌握軍權的郝伯村 (註一),進而"促進"台灣民主化。更在卸任臨去前,提出所謂的"特殊兩國論"。

第二、他具有美國名校康乃爾大學的博士,稍前則到日本名校京都大學就讀。會說英語,更精通日語。使一向崇拜名校的台灣人民,尤其是物以類聚的知識分子台美人教授及留日者支持他,稱讚他飽學、有國際視野。

第三、他得到其師父蔣經國真傳,善用媒體尤其是化妝師(周玉寇是其中之一),也深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真理,結果他收割了成千成萬台灣人民,尤其是鄭南榕自焚犧牲為爭台灣民主運動犠牲努力不懈的成果(註一)。在媒體化下,説他完成台灣民主改革,修憲、廢萬年國會、台灣人民有權選"中華民國"總統等。台美蛋頭學者頻頻點頭,同聲稱讃是他的功績,說他為台灣民主之父。

更荒唐的是,2000年大選,三組相爭下,阿扁意外得勝。李登輝被積怨已深的中國黨權貴集團利用此天上掉下來的大好良機,不但逼他辭去中國黨主席位置,而且更狠的是將他逐出中國黨家門。但此時,他竟然有仙法,使台灣蛋頭人士及媒體散布老李暗助阿扁,使阿扁當選。結果,他的政治生命不但起死回生,而且受到台灣人尤其本土派民衆更多的支持,進而奠立台聯黨。

第四、2004年阿扁競選連任,連宋結合,競爭激烈。228全台牽手護台灣百萬人活動空前成功。老李先前還在觀望,拒絶參與掛名。後來見到運動進行得到民衆熟烈支持,他才點頭掛名當什麼總領隊之名。什麼事都是別人在做,但是在大功告成時他又收割了成果。(難怪在成果結束會上,我全程注意到坐在他身旁,實在負責運動的的辜寬敏正襟危坐,不跟老李交談。連老李講演完畢時,辜老也不動,不與衆人一起鼓掌。)不明真相的本土民衆把大功記在李頭上。

第五、他應時代變化隨時修改及修飾他對於台灣的看法。不比對不知他的前後的民衆居多,以為他永遠站在對的一方。他寫了幾本書,其中兩本用日文寫的,一是2004年的《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二是2004年的《餘生:我的生命之旅及台灣民主之路》。兩本書出書的時間點非常好,尤其巜餘生》這本書發表在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之後,相對應於九十年代初的野白合學運,他收割豐碩成果。《武士道解題》一方面以西方哲學名人包括康德、尼釆、卡萊爾、馬克思等,顯示他的文史哲學訓練,二方面讚揚日本名人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著作。又因新渡夫船造對台灣農業尤其糖業發展有很大貢獻,引導他關注台灣農業經濟。老李深深體會新渡戶稻作此書在美國以英文出版,譯成日文,外售轉內銷,成為日本的暢銷名著及名人的結局。基於這個認識,他用此書讚揚日本人,得到日本人尊敬。加上他早年在京都大學畢業的背景,他這一本詮釋《武士道》原著的此本書及他老李本人都得到日本人的熱愛。以此,漢譯本內銷台灣,也風靡全台及台美人社會。此外,書中他也言不由衷的讚揚阿扁在2000年當選總統,而他和平轉移政權。此書中介紹卡萊爾「衣服哲學」書敘述說明「永遠的否定」(The Everlasting No)、「無關心的中心」(Center of Indifference)與「永遠的肯定」(The Everlasting Yes)等哲學問題。

書中有很大部份是引人討論的玄虛哲學片段,把現在已是常識的為人處世原則:仁、義、禮、勇氣、誠信、忠實等道德觀念,透過細緻的哲學説明,說是日本武士精神、充滿人生的哲理。依此,他説,在位12年總統時,無時無刻抱定"必死"的決心,奉獻給台灣中華民國,奉獻給台灣社會的"公"(天下為公,滅私奉公)。自詡他的所作所為都不是為了"私利或私欲,而是為了"公。他也希望此武士道精神心靈教育台灣人,奠定"新台灣人"精神的基礎。

無疑的,因為此書在阿扁執政時,受到台美台灣學者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直說,老李真的是有學問、有智慧、有哲學素養及愛台灣。贊同他在書中批評阿扁"修練上還無法達到(冷靜)這種境界",需要時間歷練,領導才能更加成熟及發揮。

至於2014年的《餘生》一書,雖然他是跟在早期台獨運動的獨立建國,正名制憲的屁股之後,說台灣要正名制憲,成為一正常國家,他也反對台獨。在馬桶當政時,一方面批評馬桶,另方面卻一再呼應馬桶政權。台派及台獨人士選擇愛聼的前半段,沒有受到獨裁及白色恐怖洗禮的太陽花學運世代也如此,不少人拜老李為師。

第六、他請台灣人唯一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也吸引不少台灣人尤其是學者教授專家等說讚。在各種場合,尤其媒體在場時,他說台灣話。即使他在不同時期説不同且相互矛盾的話,不少本土派民衆選擇詮釋他老李有台灣心。

第七、與台灣名人站在一起照個相總是光榮的,痛苦的往事是美麗的回憶。不少為台獨及民主運動奉獻的人,在歲月大河直直流下,年歲增大,選擇忘記或是苦難刻㾗淡化。所以,在談往事時,不但沒記著李登輝的為虎作倀一幕,只談美麗的回憶。結果,李登輝一直是好人,即使他曾經是威權時代的共犯。蔡英文所說,那時代人們只好服從的話,為當年共犯解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就上述原因中討論,李是一個有深謀遠慮者,yes and no 深謀是Yes,如上所述幹掉李煥及郝柏村所作說明。但是遠慮則是No,此部份有大堆。如果他是真的有深謀遠慮的偉人,為何他沒算到他所培養的三個主要大將連阿斗,宋叛及馬桶等人,不但通通背叛他,把他掃出中國黨家門?而且他為何沒算到馬桶更利用李自己(任用劉泰英)為中國黨建立的龐大黨產及其發明的黑金政治,去復辟中國黨政權,以及任用蕭萬長和江炳坤作中國的買辦,使台灣人尤其年青人受到史無前例的黑暗日子?

他真的為台灣?也許有,尤其是他年青時,但權力使人腐化,他更愛他自己,回味他的權力,標榜他自己。在《武士道解題》一書,他直接間接貶損阿扁總統治理台灣的能力。他說,為了幫助阿扁,做阿扁的後盾,在"衆人發起並公推"他出任新國民運動的領導人,在武士道精神下,他勇敢的跳出來,義無反顧的站在火線最前方,以讓阿扁無後顧之憂地帶領這個(台灣中華民國)國家繼續追求民主自由。(註二)

好話說盡,實情則是相反。扁案説明了李登輝站在他所說的"新台灣人"馬桶的一邊,迫害阿扁,迫害台灣的民主自由。

李登輝的確是一個權謀者,口中書中滿口說出為台灣,無私為公,但是實際上他是以他自己利益權位及歷史定位為主的權謀者。

(註一)他用宋叛宋楚瑜順利接下蔣經國猝死留下的總統及中國黨主席位置,利用李煥在穩定這裡個權位,更縱使情治單位壓抑反對人士言論,迫使鄭南榕自焚去羸得中國黨保守派信任。稍微穏了以後,在本土派一個一個反抗運動下,趁勢利用郝柏村幹掉李煥,化解李煥的黨勢力,穏定他的黨主席地位。再繼續利用以民進黨為首的本土派一波又一波的民主運動,先削消郝柏村的四星上將(退伍當國防部長及行政院長)及軍權,再借力使力包括民進黨的阿扁在立院強力抨擊,逼郝下台,以連阿斗取代郝。風起雲湧反抗運動下,順勢廢萬年國會,總統直選等。一方面收割反抗運動的成果,收集台灣人民的心。另一方面,也利用民衆在長期恐共反共洗腦下,1996年充分發揮轉移中國飛彈危機為助力轉機,發動棄保效應。他也發明"中國黨老店新開"的大選名言,使不少本土民衆怕中共勢力得勝,在總統大選中放棄支持彭明敏,改支持他當選第一位台灣直選的總統,使他的名位權力達到最高峯。


(註二)他又說:1988年就任"總統,成為台灣最高領導人以來,我沒有一天執着於自己的權力,因為我內心想到的,無非是"為國"、"為民";也正因此,我一直期待台灣有更優秀的領導人接棒。剛好民進黨的陳水扁先生是最佳人選,在我即將八十歲之際,台灣出現如此優秀的領導人,不禁有"天佑台灣"的穩靠感。我覺得已經完成"天下為公"的任務,我然後就像妻子要求的,我最好盡快擺脫雜務,快樂地到深山傳道。大家知道,當年2000年大選,他力挺連阿斗,揮灑他任內累積億萬天文數字的黨庫(由國庫通入)買票。連阿斗是他當時所認為的最佳人選,怎麼寫此書時,連阿斗沒了,換成阿扁?再說,到深山傳道,說了二十六年餘,以為一再說,他人會相信,他自己也以為是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