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以踢正步為名重溫閱兵威權歷史?

以踢正步為名重溫閱兵威權歷史?

陳順勝 教授

今日(2016-6-13)各報報導昨日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行大叔踢正步。譬如蘋果日報標題「退伍大叔踢正步國防部:致上崇高敬意」;「612凱道踢正步」,希望喚起「軍人魂」與軍人榮譽,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表示,一群熱愛國家,關懷國軍的退伍袍澤,自發性舉辦「五年級生再踢一次正步」活動,以實際行動捍衛軍人的尊嚴與榮譽,國防部特致上崇高的敬意。

陳中吉表示:「黃埔精神,榮耀傳承」,退伍袍澤們自發性組成正步方隊及鼓號樂隊,儘管年過半百,鬢角飛白,但在烈日風雨中,一身傲骨,用汗水與熱情喚起年輕歲月的豪情壯志,展現嚴整的紀律,以實際的行動證明過去扎實的訓練,以堅強的意志展現對國家的大愛,彰顯不朽的軍人魂特質。不但為後進軍人立下典範,更為全民國防做出最佳的詮釋。

號召一群「五年級生」在退伍將近30年後,在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重現踢正步的英姿。「612五年級上凱道踢正步」活動由資深媒體人何啟聖等人發起。他曾任TVBS資深的軍事記者、親民黨台北市黨部文宣部部長,在臉書成立「2016五年級凱道閱兵指揮部」。名為閱兵,號召全國各地退役的官校校友、及三軍退役的五年級生,利用假日辛勤練習,即便年過半百心中仍然燃燒著軍人魂與榮譽感。

閱兵是指對武裝部隊進行檢閱的儀式。通常在國家重大節日、迎送國賓和軍隊出征、凱旋、校閱、授旗、授獎、大型軍事演習時舉行,用以慶祝、致敬,同時展現本國的軍事建設成就,並可壯觀瞻,提振軍威,鼓舞士氣。一場完整的閱兵式通常包括以下三項內容:迎旗式、閱兵式和分列式,且大分為舊時蘇聯式與美國式閱兵。

蘇式閱兵場面及氣勢隆重宏大,徒步方陣採用普魯士正步(也稱「普魯士鵝步」,為類似於愛爾蘭踢踏舞舞步的一種步法。對士兵步幅大小、時間甚至眼神的要求被外界認為達到極端苛刻的程度。

美式閱兵主要特點是娛樂性、表演性和商業性在幾種模式中最強,猶如一場精彩熱鬧的武裝大遊行或狂歡節儀式。且士兵受閱時只走行軍步伐,不走正步。

閱兵首長在閱兵總指揮陪同下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的儀式。閱兵首長通常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或者軍事機構主要負責人(國防部長或總參謀長),而閱兵總指揮通常為首都所在最高級軍區/戰區或衛戍區的主要負責人(通常為軍區或衛戍區司令)。

以中華民國而言,在北洋軍隊時代,19121010日上午北京就舉行了紀念武昌起義爆發一周年閱兵儀式。當時就在現在的新華門位置搭建了檢閱台,東單到雍和宮的道路兩旁,袁世凱派段祺瑞進行了閱兵。袁世凱穿著軍服就登上了檢閱台,歷時一個多小時。

19181128日,當時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同盟國集團在故宮太和殿舉行盛大的中外軍隊閱兵式,並鳴禮炮108響。當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檢閱了部隊。

國民革命軍及中華民國國軍二戰中頭戴德國式軍盔的國民革命軍官兵,19361010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了雙十國慶25週年閱兵典禮,穿著講究整齊的部隊踢著正步,緊跟在後的是一排又一排的德國武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檢閱了軍隊。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初期,國慶日曾經年年閱兵,直到1964年因發生意外而取消;1975年恢復。

由於閱兵要求動作需整齊劃一,排練過程漫長且嚴酷,而被認為是威權獨裁及黷武的象徵,故在解嚴後隨著政治情勢的改變,逐漸受到抗議或批評。因此1991年為最後一次大型舉行,之後就因「自由主義者的反對」、「政治的民主化」而廢除。儘管法國等不少典型的民主國家也經常舉行大型閱兵,但規模不大。現均轉型為國防展演的方式呈現,其規模均不如以往。因此目前想要在台灣,特別是在台北見到正式的閱兵機會已經相當低。參考蔡英文總統就職儀隊表演:
台灣的三軍統帥除了總統蔡英文的閱兵,還要有民間單位舉辦閱兵儀式?重溫過往歷史,互相取暖,回味昔時英勇煥發的日子亦一大樂事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