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音樂的交會 李敏勇
對照
女兒在她房間.
練習大提琴
我練習寫詩
在我的書房裡
詩是靜靜的音樂
而音樂
女兒說音樂是律動的詩
這句話在女兒的弦音中浮現
她顫然的手提著弓
我顫然的手握著筆
她面對樂譜呈現樂音
而我面對世界尋覓著詩
因為生疏
她不能完全和音樂相遇
正在尋覓一行一行詩的我
也困頓著
而突然
女兒說話的聲音
在音樂消失後
出現
她站在書房門口看我
而我在思緒的門口
出神
凌亂的書寫歪斜在稿紙
像在等待發聲
而靜默著
我常常在詩裡思考詩之為詩的課題。詩是什麼?為什麼?在每本詩集裡,都收錄了在一個期間裡相關的作品。
詩人通常會這樣,在詢問自己時,也答覆自己。問題與答案交織,成為一首又一首詩。
詩以語言形塑,語言有圖像,也有聲音,分別連帶著美術和音樂,因而具有視覺性和聽覺性。
小女兒學習鋼琴和大提琴,她小時候的家庭功課交織在樂音的情境裡。我的書房,門扇的上半部是玻璃,可以看著通道延伸的客廳。在書房,我可以看到練琴的小女兒。
我在書寫,而小女兒在練琴,這是常有的情景。我寫著寫著,一側臉就可以看到小女兒,這樣的對照,自然就形成。
詩是什麼?音樂是什麼?我和小女兒以各自的角色相互言說,形成交互的答案,也形成關連性。
我在書寫時,小女兒在練琴時,似乎有相同的情境,她握著琴弓,而我握著筆。她面對樂譜,而我面對稿紙——其實是面對世界。小女兒和我,都在面對和呈現中努力著。只是她是再現,而我是發現。
一段情景,蘊藏著意義。小女兒結束練習後,有時會走到我的書房門口。這是在樂音消失之後的動作,如果我正在出神,不一定立即看到她站在門口。稿紙也像在等待書寫,等待發聲。一行一行的詩句也有聲音,空白就戾靜默。
這樣的對照是小女兒和我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對照也讓我思考詩的音樂性格。聽覺性在朗讀時更能夠感受,因為聲音的效用讓語言在傳達意義時,有增進的功能。
但語言在文字形態時,與音樂形成對比:靜默與放聲的對比。小女兒說音樂是律動的詩,與詩是靜靜的音樂,形成對照,也擴充了詩的意涵。
那年,小女兒十一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