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施里芬_從中華帝國的傳統看統戰


從中華帝國的傳統看統戰

自由作家 施里芬

在傳統的中華帝國體系中,帝國較核心處的大量編戶齊民軟弱膽小、缺乏武力,且一盤散沙、無法自發性的形成組織,是帝國榨取資源的主要對象。編戶齊民的資源被榨取出來之後,會經過官吏的層層截流,使相當高比例的資源變成官吏及其親屬、依附者的灰色收入。當剩餘的資源到達帝國中央時,其中的一部分又會被支付給帝國外圍的土司、藩國,以交換它們的武力、宣誓效忠或是不與帝國敵對的保證。

對那些土司、藩國而言,帝國看似是個凱子,然而,帝國所給予的常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因為伴隨著帝國資源供養而來的除了其本身具有的利誘與腐化墮落作用以外,還有帝國官吏的分化離間,這會使土司、藩國內部或彼此之間失去凝聚力,並使其領導階層因互相攻擊而消耗;還有以教化為名的欺騙,這會造成土司、藩國的組成者以為自身的文化是低等的、帝國的文化是高尚的,令其文化逐漸向帝國編戶齊民靠攏。如果最終帝國得逞,那個土司或藩國的內部會因為失去互信而散沙化,其領導階層損失殆盡或失去軍事上的功能,武力水準可能下降到和帝國核心區由賤民、無賴組成的軍隊接近的程度,然後「改土歸流」淪落到官吏體系的籠罩之下。

帝國也可能集中資源攻擊特定土司或藩國,將其毀滅,然後屠殺其組成者、將倖存者打散強制遷徙。在如此狀況下,即使由被歧視的賤民、無賴組成的帝國軍隊戰鬥意志低下、訓練和裝備水準低下,帝國還要承受官吏體系中的大量資源損耗,帝國得逞的機率卻並不低,因為帝國有著土司或藩國所缺乏的海量編戶齊民可供壓榨,使帝國能用人數與物量差距壓倒對手。

日治時代剛結束時的台灣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足夠凝聚力和自我組織能力的準國家,在日本宣佈投降(西元1945815日)到中華民國登陸佔領(同年1017日)的這段空檔期中,台灣人自我管理表現良好,沒有發生大的騷亂就能證明這點。

然而,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獨裁統治實際上已經是做了一部分「改土歸流」的前置工作了,這替日後中國共產黨的統戰侵略掃除了一部分障礙。二二八大屠殺和白色恐怖有效損害了台灣社會的領導階層,並造成台灣人普遍的心理陰影,使公共事務成為禁忌或被認為是骯髒的,這把台灣人的散沙化傾向推高了一些,隨國民黨來台的大量中華帝國傳統核心區人口以及貶低台灣、滅絕母語、灌輸大中華思想的洗腦教育更是使台灣的語言文化部分趨近於中華帝國傳統核心區。

因為中國共產黨跨海投送武力的能力不足,還要受到具有物量和技術優勢的美國制約,而且有使中國經濟精華區暴露於戰火中的風險,以及戰爭使中國軍隊的痼疾暴露、造成數量巨大的中國軍隊失去威慑力的可能性,注定了舉帝國之資源打擊特定藩國的模式不是中國共產黨侵略台灣的有效方式,中國共產黨只能從內部攻陷台灣。


所以,中國共產黨接手了國民黨陷於停滯、甚至有倒退跡象的「改土歸流」工作,並把國民黨收編為自身的下線,這就是所謂的統戰了。統戰的紅利往往名不符實甚至帶有詐欺的性質,這層單薄的糖衣下包裹的卻是高劑量的毒藥,以中國的宣傳機器灌輸洗腦台灣人的目的是使台灣的文化被帝國核心區同化;誇耀中國軍力與經濟發展、唱衰台灣則是意圖使台灣人自我貶低、誤以為中國是高貴而強大的,以減少台灣人對同化的抗拒,甚至主動尋求同化;挑起族群對立、抹黑不肯作為中國共產黨打手的台灣政治人物與公眾人物則是在企圖消除台灣人之間的互信,以及使台灣社會的凝聚力更加弱化、使台灣社會進一步散沙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