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帳長期淨流出的政經意涵
阿湯哥 (曾留美多年主修財經,「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日前(11月21日)閱讀自由時報記者盧冠誠報導:「金融帳連29季淨流出累計金額突破10兆元」,由於標題驚悚且駭人聽聞,加上筆者主修財經且過去曾經講授過國際金融、國際匯兌等課程,自然引發了我的關注,深感實有必要提出討論,讓讀者了解其意涵,並對台灣政經有何種衝擊或影響?
央行公布今年第3季國際收支,經常帳順差為205.1億美元,創下歷史次高,但金融帳淨流出高達169.3億美元,連29季淨流出並突破新台幣10兆元。此因為全球景氣升溫與台灣半導體需求強勁,導致出口較去年同期增加140.2億美元;進口因出口引申需求增加及國際原物料價格的上漲,也較去年同期增加81.3億美元,進而帶動商品貿易順差增加。在金融帳(主要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及其他投資)方面,央行數據顯示本季金融帳淨資產增加(淨流出)169.3億美元,連29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紀錄;累計29季共計淨流出金額為3,344.8億美元,換算成新台幣約為10.07兆元,首度突破新台幣10兆元大關。金融帳,其中因為國內保險公司投資國外債務證券的增加,第3季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淨增加229.7億美元;加上外資第3季減碼台股,致使非居民證券投資淨減少103.1億美元。此表示對於台灣經濟前景是不是有所顧慮或者不看好未來發展?在旅行收支方面,第3季的台灣旅行支出為50.37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的新高,在旅行收入為28.69億美元,故旅行收支逆差高達21.68億美元,已經連續7季出現逆差。此表示台灣觀光業的吸引力是不是退熱或者因陸客不來或減少來台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值得後續觀察與追蹤。
筆者參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國際收支表(單位:億美元),台灣金融帳餘額數字統計從2000~2008年(陳水扁總統任內)分別為-80.19、-3.84、+87.49、+76.23、+71.69、+23.02、-196.01、-389.32以及-16.41;從2009~2016年統計至上半年(馬英九總統任內)分別為+134.88、-3.39、-320.27、-316.74、-439.15、-533.04、-680.41*(歷年之冠)以及-246.5;至2016年第三季起至2017年第三季止(改用季表示)(蔡英文總統任內)分別為-134.5、-170.3、-140.1、-145.8以及-169.3(今年至前三季為止的總金額為455.2億美元,粗估全年將超過600億美元,直追馬政府在「太陽花學運」之後的2015年)。臺灣的經常帳雖於1997年曾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致使在1998年是這20年中呈現最低迷的情況;但始終維持著順差的情況,從2010年開始更是出現逐年攀升。從1995年至2012年間的資本帳都呈現負值,代表臺灣國內資本流出大於國外資本流入(資本帳大多呈現赤字也代表著台灣官方的準備資產將會減少),而在2013年是自1995年起至2016年止唯一呈現正值的一年,表示當年度國外機構在台灣不具生產性的固定資產大於台灣在國外的不具生產性固定資產數額。至於金融帳,則是由直接投資淨額、證券投資淨額以及金融投資淨額所組成,就是說它為國外資本的流入扣掉國內資本的流出,通常它會和經常帳呈現一正一負的情況,這是因為經常帳的赤字除了會造成外匯準備的下降,有時還必須向國外借款融資。台灣的金融帳在2002~2005年及2009年是與經常帳呈現「雙順差」的現象,此代表著台灣的未來經濟成長率被其他外來投資的國家看好,實質利率、預期經濟成長率以及預期匯率都有可能提升。由此顯見,數字會說話。陳總統的治國政績卓越,故得以在2004年順利當選連任,此乃實至名歸;馬總統在執政之初,理應接續前朝的政策,在原有的基礎下和國際接軌、同步,即「扁規馬隨」,若如此當可守住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而不是像脫韁野馬般直奔大中原,先後和中國簽訂ECFA、貨貿協議等,引發台灣人民對他「傾中、賣台」的反感、厭惡;而蔡總統過去曾說她現在所帶領的民進黨和陳水扁總統不一樣;至今仍聲稱台灣要「維持現狀」,究竟她是在維持馬政府時代的現狀或是承襲陳總統時代的財經政策與發展基調,建議實有必要向全民交代,以安定人心、降低疑慮,利於台灣國家的永續經營。
就以中央銀行在2015年第四季公布的國際收支來說,當時處在美國連續升息、新興市場(尤其是在亞洲)貨幣趨於貶值之際,故當時金融帳持續呈現淨流出(連續22季),金額220.4億美元則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全年度淨流出金額高達680.4億美元。面對這樣的情況,央行自我感覺良好,依然故我,始終是老調重彈,以對外淨債權增加來解釋資本淨流出。央行認為,表示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許多擁有經常帳順差的國家,通常其金融帳會出現淨流出的情況,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及中國大陸等皆屬之。中央銀行從未完整地公布其他國家別的經常帳與金融帳收支情形如何,並相互比較之,僅為「選擇性」的舉例來論證自身觀點,實有欠妥當。反觀地,台灣金融帳淨流出至今已有七年以上,為時算是不短的時間,試問:全球其他國家有像台灣有這麼長時間出現金融帳淨流出情形嗎?以中國來說,之前總是呈現經常帳與金融帳「雙順差」的情形,直到近年來才隨著「熱錢」的快速流出且中國對外投資、併購國際企業風氣的盛行,中國金融帳近兩三年就有明顯地出現「淨流出」的現象。
從中央銀行歷次的舉例來看,好像中國大陸一直都是處在經常帳順差而金融帳逆差的國家,這是典型的訊息在誤導全民。在金融全球化的今日,商人認為「資金無祖國或國界(即為市場在哪裡,他的資金就在哪裡)」,進出(可能為淨流出或淨流入)資金乃輕鬆、平常之事。但是當「台灣出現連續29季金融帳淨流出」的現象時,其背後隱含的意涵應該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其中的原因。以今日台灣來說,國內的投資機會不足(包括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一直是近一、二十年來為國人遺憾之處,加上之前產業過度西進投資中國,應是台灣金融帳淨流出的主因之一。加上,台灣的國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更是明顯地偏低,居世界之末段班,恐因自馬英九總統執政之後無心經營台灣,全力前進中國,同時政府的國際招商不力(或因台灣的主權地位不定,致外資裹足不前),投資環境惡化,五缺問題日益嚴重,致使台商無家可歸所致。投資機會不足,也表現在國內超額儲蓄的逐年攀升,此將呈現「節約與投資的矛盾」現象。
據悉: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在2015年國內超額儲蓄(此表示民間儲蓄,包括企業與家計部門無法成功地轉換為投資,長期下來將不利於台灣資本的形成與累積)為2.5兆元,現應直逼3兆元之多。若換算成超額儲蓄率(即「超額儲蓄除以國民所得毛額」),2015年為14.8%,至今高達16%以上,這些數字皆是自1988年以來的「新高」紀錄。此對台灣經濟的永續發展,將是一個很大且不佳的警訊。故此,面對這樣的台灣困境現況,下一任的央行總裁恐無法再輕鬆、消極因應,絕對無法僅用「金融帳淨流出是一種正常現象,是一種藏富於民的表徵」,粉飾太平,彷彿無事一身輕。鄭重且誠摯地建議蔡英文總統明年初應當提名具有「台灣優先、放眼全球」,兼具本土意識且有國際觀的傑出金融界人士擔任中央銀行總裁,並配合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施政步調,思考如何透過貨幣政策或相關金融法規的鬆綁,引導台商資金回流台灣,直接或從旁輔助帶動國內產業投資的興起。台灣此刻正處於「悶、壞、困」經濟之際,故未來新任總裁任重道遠,殷切期許應該幫台灣經濟找出一條活路與出路,讓昔日的榮景再回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