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後習近平宣稱「不惜一戰」,中國真敢開戰嗎?
阿湯哥 (曾留美多年主修財經,身兼自由台灣黨終身義工)
喧嚷多時的南海仲裁案終於在上週拍版定案,結果是由菲律賓獲勝,而其背後有著美軍的影子成分頗高,因為南海至今成為「火藥庫」,和其周圍的石油、魚貨的蘊藏量極高以及船舶載貨量佔有世界貿易的一席之地等因素息息相關。由([1]) 得知:南海仲裁結果宣布,中國主張的「九段線」與南海島、礁主權都被宣布為不具法律效應,對中國是以「大壞」收場,讓其倍感惱火。因此,中國為表明捍衛主權決心,將強化南海戰備。據《博聞社》本月12日稱,習近平已向軍方發出作戰令,要求「不惜一戰」,捍衛南海主權與領土完整。
中國南部戰區已進入一級戰備,南海艦隊、火箭軍與空軍皆進入戰前狀態,南海火藥桶儼然一觸即爆。習近平七月上旬先下達指示,要求全軍「做好一切準備」。至於美國方面,早在南海集結兩大艦隊,包括:第七艦隊的《雷根號》與《史坦尼斯號》兩航母戰鬥群,及第三艦隊三艘神盾導彈驅逐艦,總數逾20艘大型軍艦及約200架戰機在南海徘徊。
本文中,筆者擬以傳統地緣政治理論與現役航空母艦列表,二者結合理論與實務的觀點論之,試問: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當真有可能會「不惜一戰」嗎?
由([2]) 一書中得知,美國是以海權論([3]) 與空權論([4]) 著稱的世界第一強國,至於中國則偏向為陸權論([5]) 主導的「大陸軍主義」國家。然,今日的南海紛爭因為和島礁等相關性高,我們欲前往這些地區,恐需借重海軍、空軍作為主力之協助下,才能掩護陸軍兵力前進島嶼。依此觀之,筆者推斷中國在海軍、空軍之戰力上恐明顯的居於劣勢,陸軍亦無力襯托出任何的優勢。因此,尚未正式開戰之前,任何主觀情勢上,中國確實處於不利的地位與被動的角色。
中、美兩國現役航空母艦列表 (詳如 [6]),包括:現役、建造中的航空母艦,詳述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中,有遼寧號 (16、67,500噸),艦型為庫茲涅佐夫元帥級;建造中,尚未命名 (17、67,500噸),艦型為001A;艦種皆為常規動力滑跳甲板航空母艦。
美軍:現役中計有:羅斯福號 (CVN-71、104600噸)、林肯號 (CVN-72、104112噸)、華盛頓號 (CVN-73、104,200噸)、斯坦尼斯號 (CVN-74、103,300噸)、杜魯門號 (CVN-75、103,900噸)、里根號 (CVN-76、101,400噸)、布希號 (CVN-77、102,000噸),艦種皆為核動力航空母艦,艦型皆為尼米茲級;福特號 (CVN-78),艦種為核動力航空母艦,艦型為福特級 (110,000噸)。建造中計有甘迺迪號 (CVN-79)、企業號 (CVN-80),艦種皆為核動力航空母艦,艦型為福特級 (110,000噸)。此外,美國海軍由於任務編組的概念不同或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因素,而將若干與航空母艦具有類似設計構造或用途的船艦歸類為兩棲攻擊艦。目前尚在服役中者計有如下:貝里琉號 (LHA-5),艦型為塔拉瓦級 (40,000噸)、胡蜂號 (LHD-1)、埃塞克斯號 (LHD-2)、基爾薩吉號 (LHD-3)、博克瑟號 (LHD-4)、巴丹號 (LHD-5)、博諾姆理察號 (LHD-6)、硫磺島號 (LHD-7) 以及馬金島號 (LHD-8),其艦型皆為胡蜂級 (40,500噸)、美利堅號 (LHA-6),艦型為美利堅級 (45,000噸);仍在建造中者為的黎波里號 (LHA-7),艦型為美利堅級 (45,000噸)。
綜上所述,南海裁判案中美兩強分別在「一帶一路、大國崛起」與「以亞洲為軸心,重返亞洲」的鼓譟聲浪下,為未來的亞太地區掀起了波瀾。本文筆者從傳統地緣政治理論之主觀情勢判斷上,中國確實處於不利的地位與被動的角色。至於中、美兩國現役或建造中航空母艦列表詳如前述之客觀分析上,更是呈現「差很大、一面倒」的根本無法相比態勢。我們深知選舉是在數人頭,戰爭則在數航空母艦的道理,因此中美究竟孰強孰弱,幾乎是不言可喻。因此,在南海仲裁後,習近平宣稱要寸土必爭,「不惜一戰」,筆者強烈以為這是在自取滅亡、自尋死路,必將促使中國早日埋葬於歷史的灰燼中,豈可當真?
參考資料:
[1] 陳柏廷、藍孝威,2016。南海仲裁戰雲密布》南海火藥桶一點即爆 捍衛領土 習近平不惜一戰,中國時報:7月13日。
[2] 陸俊元,2005。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 時事出版社。
[3] 海權論:美國海軍軍官兼歷史學家的馬漢,經由對英國海軍發展與海洋霸權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權概念解釋歷史的理論。馬漢 (1890) 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並闡述海權理論,其論點中心在於海上力量對於國家繁榮與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必須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能力。
[4] 空權論:首先由義大利將軍朱利歐·杜黑提出,他認為「天路」是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而空權可以決定戰爭的命運。其在《制空權》(1921) 一書中,指出要發展強大的空軍,爭奪制空權,獲得戰略主動。而以空軍摧毀敵國戰略目標,即無須與陸軍、海軍正面作戰,也能夠消滅抵抗的意志 (參閱:呂芳城,2001。台灣地緣戰略地位變遷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68–69)。1950年代,塞維爾斯基(Alexander P. de Seversky)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與美國、蘇聯空軍控制範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
[5] 陸權論:英國地緣政治學鼻祖麥金德 (1904) 發表「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是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其主張「心臟地帶論」認為:控制東歐就等於控制心臟地帶,控制心臟地帶就等於控制世界島,控制世界島就等於控制世界。在二戰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於40年代基於麥金德的心臟地帶概念,提出相應的「邊緣地帶」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臟地帶。因此控制邊緣地帶就等於控制了歐亞大陸,控制歐亞大陸就等於控制世界的命運。
[6] 現役航空母艦列表,2015。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3月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