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食藥署放心台灣人吃加拿大人不敢吃的牛肉
陳順勝 教授
是什麼導致在加拿大的最後狂牛病爆發?因牛隻染狂牛症,被暫停進口一年多的加拿大牛肉,即日(7/8)起解禁。衛福部食藥署昨晚宣布,經跨部會討論及專家風險評估後,認為加牛狂牛症風險低,今(7/8)起恢復加牛進口報驗。專家、綠委指,此舉將增加民眾染新型庫賈氏症風險,決策太草率;消基會則批:「解禁加牛是拿民眾健康開玩笑。」
去年二月加拿大通報牛隻染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症),我與南韓、中國即暫停加國牛肉輸入,食藥署長姜郁美昨說,加國從去年四月起,就透過各種管道要求我恢復進口,因此該署與農委會邀獸醫、畜牧專家,去年底到加國的牛隻飼料廠、牧場、屠宰場等進行查核。
去年二月,秘魯、白俄羅斯、韓國、印尼、和台灣取消加拿大牛肉的進口。
這樣嚴厲措施的原因是為了避免牛海綿狀腦病(BSE)或「狂牛病」的傳播,因為有兩隻同樣出生在同一個艾伯塔(Albert)省農場的黑安格斯(Angus)牛被檢測出牛海綿狀腦病,因而被加強監管,以減少狂牛病的傳播。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並未將加拿大降級,仍維持在「風險可控制區」。重新開放加拿大牛肉進口,是從馬政府時代開始評估,過去一年政府陸續都有派團去加拿大考察,加拿大也提供了很多資料。加拿大去年發生狂牛症後,並沒有一次全面撲殺,而是慢慢分批撲殺。
雖然禁令是預防性的與暫時的,問題是自2005年以來加拿大這個國家已測試43萬隻牛,為何這兩頭牛還會得到這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2015年12月,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發布所有的跡象都指向牛的飼料的污染。報告題為「加拿大第19案牛海綿狀腦病的調查報告」CFIA的調查表明,艾伯塔省農場似乎缺乏飼料的妥善貯存和管理。
對農場可能殘留飼料進行污染調查報告指出「對這兩頭牛的管理辦法和時序關係,不可能排除在農場殘留少量污染的飼料的潛在風險。」
在所有的可能性中最可能的情況是;這兩隻黑安格斯牛在出生的農場吃了受污染的飼料。這案件在加拿大被證實的確如此,跟來自英國的早期研究,也都證實其飼料污染是主要的罪魁禍首。
根據加拿大食品檢驗署的報告“英國廣泛的狂牛病經驗;在飼料禁令實施後,攝入受污染的飼料來源,是導致新出生的動物感染狂牛病最大可能”。
幸好,牛未被進入食品供應鍊或動物飼料系統。「牛體被固留在採樣點,只轉到CFIA萊斯布里奇實驗室金一步焚燒。牛體的任何部分未進入人類食物供應或動物飼料鏈。
2003年,一宗狂牛病的個案造成加拿大$ 5兆的孫失,打擊牛肉生產者和摧毀加拿大的牛肉產業,隨後大約40個國家關閉加拿大牛肉的貿易。
2015年也一直是加拿大牛肉產業艱難的一年。今年早些時候,加拿大歐亞商協會聲稱,加拿大反制裁俄羅斯的行動使肉類加工業失去了$5億的損失,他們曾經是$2.3兆的十億貿易夥伴。
但隨著在這個別的養殖場,發現狂牛病的情況下,聯邦監管機構為了要請加拿大貿易夥伴安心,要求加拿大人發揮他們的愛國責任心,開始吃更多他們不敢吃的黑安格斯牛排。
台灣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至寬受訪時說,加拿大牛肉進口量從以前就不多,僅佔台灣進口牛肉市場的0.7%,民國101年至104年進口量共約2700噸;加國爆發狂牛症後,不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未將加牛等級降低,一度禁止進口的中國大陸、韓國去年也都恢復輸入,強調台灣是最後解禁的國家。
潘至寬指出,未來加拿大牛肉必須符合6點要求才能進口,首先,須是來自獸醫官檢查的健康牛隻,不可為罹患或疑似狂牛症的牛隻;必須是30個月以下的牛隻;屠宰時必須去除「特定風險物質」,像是頭、骨、腦、眼、絞肉、內臟都不能進口。
此外,產品必須是合格輸台工廠所生產,且每批產品都在官方獸醫師監督下生產,確認符合輸台規定,並且檢附加國獸醫簽發的衛生證明文件,進口時將在邊境逐批查驗,嚴加把關。
不只如此,潘至寬表示,未來每年也會針對肉品製造廠進行例行性查核,並在國內市場加強稽查與抽驗,執行「三管」(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五卡」(核、標、開、驗、查)等管理措施。
台灣衛福部食藥署透過不夠普利昂專業的風險評估報告,要台灣人放心吃加拿大人不敢吃的黑安格斯牛排牛肉。衛福部食藥署加拿大牛肉風險評估報告,一看就知道不是做過動物或人類普利昂疾病的專家所做的報告,引用舊的資料,對新的科學證據包括物種感染新證據、環境污染之監測與去除,與2010年底台灣出現新型庫賈氏病均未提及。更沒完整檢驗加拿大在去年12月CIFA自己的「加拿大第19案牛海綿狀腦病的調查報告」。
食藥署漠視、甚至於不知道今年五月全世界各國普利昂疾病專家在東京發表的「普利昂2016東京宣言Prion 2016 Tokyo Declaration」。這樣的評估如何可以與加拿大公平同等談判?犧牲國人衛生健康之風險,實在足以讓台灣人大大不放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