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總統外交出訪與馬英九官司問題之探討
阿湯哥 (曾留美多年主修財經,為自由台灣黨終身義工)
台灣智庫公佈針對當前幾個重大議題報告([1]),筆者因為郭正典醫師在傳訊給扁聯會夥伴們後,燃起了筆者探討這些議題的興趣。儘管目前台灣在5.20後,小英總統就任上台,然諸多部會「新瓶裝舊酒」,尚未全面性的汰換,讓我們仿佛有「政黨仍未輪替」錯亂之感覺。因為台灣這八年在馬終統的傾中、賣台下,我們確實是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馬政府時期,諸事暫且隱匿未爆;此刻是百病齊發,一發下來幾近不可收拾。
該議題調查結果報告,其調查對象為戶籍設在臺灣地區20個縣市,年滿20歲的一般民眾。調查採用電話調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時間為105年6月30日至7月1日,18:30~22:00執行調查。採用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誤差方面,共計完成1,246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8個百分點。依照最新人口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與教育程度加權處理。本調查特針對總統外交出訪、馬英九官司兩大議題偏向外交、司法層面提出更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至於其他的議題,詳如華航罷工、轉型正義、國軍等,因受限於篇幅的限制,本文將未予以探討。本調查符合一般民調程序,相當具有公信力、說服性,故值得我們參考與瞭解。
本調查議題之題目與結果如下:
在總統外交出訪方面:
1. 對蔡英文總統外交出訪表現的滿意度:61.0%的民眾 (18.2%:非常滿意、42.8%:還算滿意),對蔡英文總統外交出訪的表現感到滿意。其中,年齡20-29歲者最高,有69.2%滿意;在政黨傾向方面,偏民進黨者有89.2%滿意,偏國民黨者有41%不滿意,不偏任何黨者則有44.2%滿意。
2. 對蔡英文自稱台灣總統的認同度:72.4%的民眾 (38%:非常認同、34.4%:還算認同),認同蔡英文總統在訪問巴拿馬時自稱台灣總統。其中,年齡20-29歲者最高,有85.3%認同;在政黨傾向方面,偏民進黨者有94.8%認同,偏國民黨者有55.4%不認同,不偏任何黨者則有66%認同。
3. 對未來總統外交出訪時自我稱呼的看法:民眾認為未來總統外交出訪,39.8%認為應該稱呼自己為台灣總統 (年齡20-29歲者佔44.4%,最高、65.4%偏民進黨者);44.7%認為應該稱呼自己為中華民國總統 (77.4%偏國民黨、年齡60-64歲者佔52.3%,最高);10.7%認為兩個名稱皆可。
在馬英九官司方面:
1. 對馬英九前總統清白的信任度:48.6%的民眾,不信任 (22.6%:非常不信任、26%:不太信任) 馬英九前總統在貓空纜車塔助經費浮報案、教唆前檢查總長黃世銘洩密案、大巨蛋圖利遠雄案等案件中是清白的。其中,宜花東
(61.5%)、國初中 (58.3%)、不偏任何黨 (35.6%) 為最高。
2. 對馬英九前總統限制出境的看法:47.5%的民眾,覺得不應該 (40.5%:應該)對馬英九限制出境。傾向對馬英九限制出境,其中以宜花東 (55.8%)、國初中 (55.4)、60~64歲 (46.2%) 為最高。
3. 對司法檢調單位偵辦馬英九前總統官司的看法:43.8%的民眾,認為司法檢調單位沒有 (32.5%:有決心) 偵辦馬英九前總統疑似涉入弊案的決心。認為沒有決心者,其中以北北基 (47.9%)、50~59歲(48.8%)、大學及以上(48.6%)、偏綠(62.9%) 為最高。
4. 對[如果檢調司法單位不積極偵辦馬英九前總統可能涉入的弊案,就是新政府在推動轉型正義上欺騙民眾] 說法的同意度:52.0%的民眾,不同意此一說法。依序如下:不偏任何黨 (85.7%)、偏國民黨 (61.5%)、偏綠 (48.8%)。
綜上所述,由總統外交出訪議題得知:年輕族群 (20~29歲者) 算是後生可畏,值得我們未來期待,相對於台灣國家定位與永續發展方面較為重視與關切。因為他們屬於「天然獨」(又稱為「當然獨」)的台灣人世代,通常泛指出生於1980年之後,此世代中多數認同自己的台灣人身份,支持台灣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由2014年3月份發生了「太陽花」學運,翻轉台灣,改變歷史,致使國民黨下台,行政與立法權「雙輸」,造成今年元月16日再次發生政黨輪替。
另外,在馬英九官司方面,反而是偏遠地區如宜花東、學歷僅國初中畢業者,皆不認為馬英九清廉或無罪與應當限制出境者,此點非常值得我們省思,竟和高學歷或都會區者會有如此大的落差。令人弔詭的是,北北基、年齡50~59歲和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卻對認為司法檢調單位沒有偵辦馬英九前總統疑似涉入弊案的決心。至於馬英九,顯示其在國內的影響力已無舉足輕重的地位,才會出現「48.6%,認為不信任其涉入的弊案為清白」的情形,甚而在追問是否該限制出境,大家即使認為馬英九有罪,也不用限制出境。在追問辦案的信心上數字不高,表示大家認為小英政府恐不會要求強辦馬英九。司法改革,筆者認為當然是小英政府日後的重頭戲之一,至今仍是「漫漫長路」般,知易行難、滯礙難行。當今在台灣社會上,普遍對司法是不信賴的,顯示未來實有必要進行即刻著手,做出讓人民「有感」的改變。例如:法官、檢察官的審判制度與時效等,還有重大爭議事件在對外說明時,可以讓民眾更容易理解、認識。
參考資料:
[1] 臺灣智庫,2016。”2016臺灣智庫總統出訪與轉型正義調查”民調分析記者會,7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