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指桑罵槐——談東部交通政策

指桑罵槐——談東部交通政策

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楊其文

日前蘇花公路坍方,本人發文評論後,因為解讀或錯誤引用,造成許多爭議。對於東部的交通政策,我將注意到的情形說明如下。但是受限篇幅,僅以簡述為主。

東部交通的問題是甚麼?

簡單來說,花蓮台北間的蘇花改工程,台東通往高屏地區的南迴鐵公路改善計畫、花東鐵路雙軌與電氣化、花蓮通往台東的快速路或高速路,才是花東居民最需要的交通骨幹政策。其他如連續假期台鐵東線部分自強號實施實名制、及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安全景觀大道等計畫,都只是鋪陳的華麗外衣。

蘇花改第1期工程,蘇澳到東澳段,2017年底完工;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兩段,預計2019年完工。至於東澳到南澳、和平到和中,還有大清水到崇德路段,並沒有同時興建,所以無法讓蘇花改連成一線。這樣就會讓整段路程不斷出現壓縮與開放的現象,駕駛必須不斷地適應不同大小路況的挑戰,將來塞車或車禍將無法避免。

花蓮到台東缺乏快速或高速公路來縮短行車跟運輸時間。雖然台九線持續分年分段逐漸拓寬為四線道,但因為必須經過城鄉或外圍,屬於經過性交通,加上測速照相過於密集,對於縮短行車時間的改善有限。反而因為路寬加大,造成老人家適應不良,經常有跨越道路車禍發生。

談論興建蘇花高的時機已過不須舊事重提

行走山路最怕的第一件事,就是持續的對向會車。在雙方車速未明的情況下,一旦跨越中線就容易造成擦撞事故。第二則是遇上落石坍方威脅行車安全,特別是在煙霧迷漫,視線不清又颳風下雨的日子,落石與坍方棵棵都是不定時炸彈。第三是跟隨在大型車輛後方的行駛經驗,不管是遊覽車或卡車,因為前方視線容易被阻擋,行車速度慢,超車並不易,容易造成車禍。

蘇花公路沿途是以上下剃頭式的闢建,直接侵入並破壞地貌與水土保持,所以災害不斷。沿途的彎路與破碎的岩層,事實上是需要興建穩定的隧道工程來提高用路安全。如果可以有蘇花高,逢山鑽洞,山與山之間架橋,並沒有嚴重破壞動物棲息地與生態的問題,但是卻可以發揮提高行車安全,節省油耗,廢氣以及節省時程的效益。
既然應該興建蘇花高的時程已過,政府就應該加速推動完成蘇花改全路段的整合工程,並且在宜蘭國道五號的銜接道也要及時辦理。

工程技術跟坍方災區的發現與困難克服早就應該浮上檯面

林全院長說,請交通部持續辦理邊坡落石防護、明隧道、彎道改善工程,並針對現有道路線形、邊坡穩定性、交通安全等加速進行調查分析工作,期於今年底提出完整有效的短、中、長期改善方案,以確保整體台9線蘇花公路的行車安全

我不知道這是那個天才幕僚提給院長的資訊跟建議。這個陳年改善方案居然還要等半年多才會在年底提出?

蘇花公路行之有年,全長不過一百公里,其中蘇東蘇花路口自104.726K到崇德179.13K為止,中間只有74公里。若扣掉隧道、城鄉社區、和平段相對穩定的四線道,剩下的危險路段已經沒有多少公里數了。況且沿線災害路況早就調查完畢,並實行全程監控管制,加上蘇澳東澳段年底通車,這個短中長計畫就顯得緩不濟急,更缺少行政效能也完全不實際。

遠在2008年劉兆玄當行政院長時,已調查好蘇花公路沿線最危險的路段共有卅五處;肇事率最高為「蘇澳到南澳」段,「中斷率」最高路段為「南澳到和平」,所以決定在環評爭議最小的「南澳至和平」段興建替代道路,以不讓交通中斷為優先。

所以整合現有地形資料,再分批分派人員進行實地勘查,以一個月的時間提出短中長期計畫根本不會有困難。若以這次112公里的坍方為例,公路局如果有心整治,早就可以採行現在建議的框架式綠化擋土措施來預防災害發生。又因為災區是超過一百公尺的陡峭山坡,應以分段扶壁式配合地錨或鋼軌樁的強化,才是比較安全也避免巨大土石崩落的解決辦法。

海運渡輪只能發展觀光不是主要運輸主力

麗娜輪從2013年就首航北--花航線,但是通航後,海上藍色政策交通一直沒起色,早就從週間航次,變成週末日航次。船隻平日主跑台灣——平潭的台商航線。

行不通的原因很簡單,必須配合航班旅客自行到達蘇澳或花蓮港,航行時間蘇澳到花蓮三個半鐘頭,單人票價從經濟艙七百元到頭等艙一千五百元不等,自小客車一輛一千五百元。若一家四口以經濟艙加一輛車,單趟費用就要四千三百元,加上報到時間是開船前90分鐘辦理報到,開船前30分鐘停止辦理手續,一趟路所需耗掉的時間跟不便利,應該沒有幾個乘客有興趣搭乘。

這次連假坍方,交通部號召麗娜輪和合富輪緊急接駁人車上船,順利疏運一千多人載到宜蘭蘇澳。但30號傍晚,正值港口退潮,蔬果貨車無法過去,更換好幾次地點才能登船出發,最後比預定時間晚了三小時到達。

而首度執行海運接駁的合富快輪在下午3點抵達花蓮港,正好遇上退潮,海平面過低無法停靠23號碼頭。原想借用麗娜輪專用車台跳板的銜接讓車輛上船,但花了40多分鐘銜接仍然失敗。最後只能等待漲潮,改在17號碼頭順利讓人車登船,於晚間7點駛出花蓮港,但又擔心蘇澳港也會有潮差問題。經過旅客同意下改航到基隆港,預計5個多小時以後抵達。

在這麼多不確定環境因素的挑戰下,具體航班的安排又以氣象條件允許為準,這條靠天賞臉的藍色公路,其實也是條坎坷的海上運輸路。

花東剩下108公里的鐵路雙軌鋪陳不應拖到2026年完工

花東雙軌聽到的就是2026年完工,需要兩年環評,兩年設計,然後才發包施工,這就是完全沒有說服力的說法。

因為火車的連結是遊走在車站與車站之間,為了減少班車誤點,這一百零八公里可以在瓶頸路段,以分段,分期,分頭的優先順序,按時程規劃逐年建設來改善完成,更要提供清楚的規畫期程與建設流程,讓民眾與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辦理。

立委劉櫂豪指出,原本單軌的花東鐵路,每日僅能通行9輛次傾斜式列車,若雙軌化工程完成,每日可通行25輛次。事實上,平穩舒適的傳統自強號可掛載12節車廂,還可發售站票。普悠瑪只能掛八節車廂,不售站票或加收50%倒行逆施的站票罰款。

至於每逢災害,鐵路局的加班車,正確解讀是每加開兩列火車,事實上,只是編號不同的單趟來回車而已。若加開四班車,也不過是來回兩趟各五節車廂的區間車。

必須公布雙軌各路段確實鋪設完工期程,才能平息眾議。

政治人物召開記者會不能光說不練,應該緊盯政府訂好執行年度計畫

當災害發生後再去現場視察,或召開記者會說明,要求緊急處置措施,在我看來都是作秀一場,因為沒有工程進度期程的管控,一切都是空談。

所以花東的在地立委應該不分藍綠,既然知道「不是用政治角度來解決,要找長期的方案因應。」就要盯緊花東的交通問題,督促政府與施工單位必須按照計畫期程,分段來進行列管事項的管控,不能以工程遭到許多困難與障礙,依然持續走在進度上的理由來塘塞。

政府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人民

我對東部交通政策寫了不下十篇文,從馬政府ㄧ直說到現在,大家還是繼續呼嚨。我在前幾天的文章說「不罵了,明年讓選票來決定。」也是認為多言無益,氣不過的感慨痛心用語!

政府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問題,服務人民,增進人民福利,而不是爭權奪利或爭功諉過的行為。蘇花的道路工程,在我看來,終究還是以整段修建完成,才會符合使用功能與需求。所以究竟是不是二期工程或繼續淪為中央與地方的口水戰,都是無意義的爭論。畢竟換政府就是要概括承受一切,但是要讓老瓶換上新酒,官員若不認真就不容易逆轉成功。

大家如果真心珍惜台灣的話,那麼公共政策的推動,不論是民代,地方官員,鐵路局,公路局,交通部甚至行政院都不應有藍綠之別,不要互踢皮球,將公共利益第一優先,東部交通才會早日化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